特级教师:高考历史学科之政治生活两大备考要点

浏览 8

政治生活专题的两大备考要点

  历史特级教师 谭方亮

  2010年全国16个省区(市)实行新课程高考,与历史有关的试卷共8套文综卷、3套历史单科卷。其中,黑龙江、吉林、宁夏、辽宁、陕西和湖南六省区使用新课程全国卷(以下简称全国卷),北京、山东、广东、天津、安徽、福建、浙江使用地方自主命题的文综卷。此外,上海、海南和江苏各有一套历史单科卷。本文着眼于必修一(政治模块)在全国8套文综卷和江苏历史卷中的试题,力图从中洞察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以正确指导同学们高效复习。要想高效复习必修一,就要做到两点:一是明确2010年的考情,二是掌握备考的方法。下面笔者就从这两点阐述。

  一、2010年高考对必修一的考查

选择题 分值 非选择题 分值 总分
全国卷 西周分封制、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美国独立战争、百团大战、20世纪80年代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甲午海战与历史资料的信度 24 24
北京卷 汉郡国并行制、全民族抗战、平津战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6 16
天津卷 雅典平民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社会因素(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抗日战争爆发 8 法制与社会 40 48
广东卷 宗法制、宋朝君主****的加强、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关系、法国共和政体确立前政治局面复杂、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 16 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与工人群体的地位等 9 25
山东卷 宋朝相权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化、光荣革命使英国结束了王权**** 12 西南地区的开发 11 23
浙江卷 唐朝科举制、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孙中山的革命言论 12 美国三权分立 26 38
福建卷 唐朝三省六部制、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体现的共同原则、《十二铜表法》、巴黎公社、不结盟运动、苏联解体 24 24
安徽卷 郡县制、辛亥革命的爆发、国民革命、****宣言、上海合作组织 20 中国外交 28 48
江苏卷 西汉郡国并行制、九品中正制、元朝对西藏的管理(设宣政院)、威海卫战役、百团大战、中国******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英国议会权力高于王权、二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建 27 对辛亥革命的界定、五四运动的影响 9 36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0年高考对政治模块的考查情况。

  1.政治模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对而言,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中,政治模块在高考中享有独特的地位,天津卷和安徽卷中该部分的分值差不多占到了全卷历史部分的"半壁江山"。

  2.主干知识考查方向明显

  2010年高考对政治模块的考查,章的覆盖率达100%,覆盖面广,这说明高考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这一部分的高频考点有:分封制、郡县制、君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分散、全民族抗战、甲午中日战争、英国政体的特点、美苏对峙、罗马法。这些既是各章节的重点,又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的核心内容,是教材的主干知识。

  3.选择题的材料以评述类为主

  8套文综卷中政治模块的选择题,近90%的题目都是新情景题,通过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类型多样,题材丰富,来源广泛,其中评述类材料在2010年高考中"亮相"较多。

  还有一类材料要特别引起注意,如下题的材料。

  (2010·山东卷)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

  D.北伐战争

  该题提供的材料是某学生的课堂笔记实录,是对某一事件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要求学生判断出他的学习内容。这种材料在高考试卷中首次出现,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今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大亮点。

  4.主观题注重大跨度、宽视野、高概括

  天津卷历史部分第12题涉及唐律、明律、《拿破仑法典》、民国时期颁布的法规和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围绕一条主线--法制与社会进行命题,体现了高考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命题特点。

  安徽卷的"中国外交"题通过引入清朝前期、清朝后期和新中国的外交素材,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中国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外交特点和成因的掌握程度。

  这种题型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跨越不同时段、不同地域,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答好这类题学生要有大历史观,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对知识融会贯通。

  5.周年性历史事件、社会热点成为命题的重要关注点

  周年性历史事件在试题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2009年是平津战役胜利60周年、中美邦交正常化30周年,2010年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60周年、百团大战爆发70周年、威海卫战役爆发115周年等,这些周年性历史事件都已入题。浙江卷第39题美国制度创新折射出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这在广东卷第38题社会群体的兴衰、天津卷第12题法制与社会中反映出来了。西南大旱也让命题者关注了,山东卷第29题(西南地区的开发)体现了命题者的用意。

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进行复习备考

  看一组题:

  (2010·天津卷)《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10·北京卷)"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同样考查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觉醒,但两题[JP3]的呈现方式不一样,一个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日本侵华促进了中国人的观念由"家族"到"民族",另一个从现实层面概述了日本全面侵华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这两道题的命题思路"形散而神不散"。

  2010年高考中类似这样的题目还有很多,如:广东文综卷第14题(通过唐宋两朝谏官的产生方式和评议对象的不同考查君主****加强的趋势)和山东文综卷第10题(通过中央政府机构的变化考查君权对相权的制约)都是考查北宋君主****的加强;全国卷第25题和安徽文综卷第14题均考查秦郡县制的影响;全国卷第33题和江苏历史卷第10题均考查百团大战,一个侧重于考查战争指挥者的统率才能,另一个侧重于考查战役的特点。

  上述题目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对知识的掌握应是全方位的,应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多角度训练。

  针对2010年高考的这些新特点,我们在复习中要重点抓4点:全、准、活、补。

  1."全"--理清基本线索,全面掌握知识

  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是知识点零碎、阶段特征明显、知识的纵横联系密切,总体可以说是繁而不乱。复习时要理清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切实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以2007年出版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本文同),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共有八课,内容繁多。如果只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复习,则不能掌握这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如果理清基本线索,就会达到事半

  2."准"--理解基本概念,系统掌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历史知识是由一个个的历史概念组合而成的。历史概念分为两部分:理论部分和史实部分。

  理论部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共同特征的理论概括,重在对规律、特征、本质的总结。如****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概念的理论部分包括:

历史概念的史实部分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内容、经过、结果、影响等,即“事件本身 前因后果”。如中国古代****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概念的史实部分包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