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子里的高考状元 谁也停不下的“军备竞赛”

浏览 4

这么多年,究竟是谁将高考(论坛)状元装进套子?谁比状元自己更在乎这个标签?谁是最后留在这个套子里的人?

“以我现在的价值观,让我重新去考一次高考,绝不会成为状元,”莫思多,这个被高考体制鉴定为秀的人说,“这一切其实没什么意义。”

“顶尖人才”

一份2009年出炉的调查报告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编制者称,“调查表明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这份报告传递的“高考状元理应成为职场成功者”的社会情绪让曾经的高考状元刘进很不舒服,“高考状元其实也是平常人;我们只是抓住了一次机遇,社会没有权力把‘优秀’的金箍套在我身上。”

在1998年全国文科状元莫思多看来,“高考状元为什么就一定要成功?”莫思多觉得,拿这样一个小概率的身份因素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杰出,“没有意义”。

1998年9月,顶着“全国高考文科状元”的光环,重庆姑娘莫思多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得高考状元专项奖学金,每年4000元。

莫思多班上有好几名高考状元,到了大学,有人致力于出国,有的更多发展个人兴趣,也有人迷失,好几门功课不及格,面临退学。

莫思多刻意抹淡高考状元这个身份,但有的人则善于利用这个身份的光环去牟利。

比如她的几个北大政治系师兄毕业后创办了一家“象牙塔公司”,其中一项业务就是利用暑期让高考状元巡回演讲。演讲的报酬是1000元/人次。莫思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不想去扮演那个宣扬分数竞争的人。

张宇则签下了合同。之后,他跟随这个北大学生组织的“高考状元报告团”连去了太原、成都、大庆、长沙四个城市,“挺满足虚荣心的”。

对高考状元的物质奖励也水涨船高。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陈默,一个月就获得各方奖励68万;2009年,四川省巴中中学董伟夺得理科状元,当地政府重奖学校100万,加上清华为争夺董伟付出的奖学金和学费全免,以及有地产商给予的数万元奖励,围绕董伟产生的经济效应高达110多万元。相形之下,仅一分之差,成都市理科状元却只拿到几万元奖励。

“军备竞赛”

2002年,莫思多大学毕业。这一年,市面上开始出现大量打着“高考状元”名号的书籍,比如《高考状元演讲录》等,作为一个成功者的符号,高考状元热方兴未艾。

此时,整个社会对于高考状元的崇拜进一步强化,资源的倾向性分配也在高校间产生了严重的“等级分化”,引发了高校间的激烈竞争。能否招到“高考状元”、其数量多少,成为衡量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

据中国校友会网统计,1998年~2004年,北大清华录取的状元比例高达93%。而在中科大的记录里,最后一次录到高考状元,是2004年。

2006年,清华对高考状元的新生奖励还只有5000元,很快涨到了2万元。2008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达到4万,2009年清华爆出奖学金可达8万。北大2008年将奖学金从2万提到5万元,而据媒体披露,2009年,高考状元报考北大实际所获的奖学金可达10万。

一位北大招生老师感慨:“军备竞赛一旦开始,谁也停不下来。”一位清华的招生老师则称,只要媒体还在报道状元,这个“面子”就无法不争。

在许多地区,北大清华的考取人数与教育部门的政绩直接挂钩,山东女生慈颜谊考中当年的山东省文科状元后,她所在学校的校长升任教育局副局长,她的班主任也升任教导处副主任。

教育部门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只落得一纸空文。(齐鲁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