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省理科第一名为家庭和母校带来110万元的经济效益,2010年,全省文科第一名预计将获得的全部奖励是5万元;
往年,“第一名”介绍学习方法的热线十分火爆,今年,“第一名”热线一个小时里只接进了几个电话……
已经不知道多少年了,每到6月末、7月初这个当口,和“高考(论坛)第一名”有关的新闻都很火热。对他们有兴趣的高校,培养他们的母校,嗅到机会的商家,政府部门的参与,以及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炽热的目光,“高考第一名”总是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今年,公众对于有关“高考第一名”的热度,却似乎已不再继续。
奖金缩水
两年时间 “第一名”收入差了百万
媒体前拥后堵、各种商业活动邀请不断,手机必须换号,家庭住址不得不保密……对于今年的“高考第一名”来说,如此“繁忙”的生活,只是对他们的“师兄”、“师姐”的夸张描述。“除了拿到成绩那两天比较忙以外,现在都已经回归正常了。”没有换手机,也没有任何的活动邀请,今年全省文科第一名向昊天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繁忙,“还是该干嘛干嘛”。
昨日下午,博瑞地产第八届百万奖学金颁奖仪式在优品道销售中心举行,向昊天领取了3万元的奖学金,全市理科第一名肖经纬获得了2万元的奖学金。让在场的记者感到吃惊的是,这居然是他们拿到的第一笔奖金。
向昊天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实验外国语学校还要发给他2万元的奖学金。因此,“第一名”头衔获得的全部收入就是5万元。肖经纬说,除了昨日领到的2万元,他没有其他任何收入,学校没有给他颁奖。此外,两人都没有听说因为自己得了第一名而给学校带来了什么效益。而全省理科第一名杨山楷没有出现在昨日的颁奖现场。据其所在学校的老师介绍,也未听说他获得了其他任何奖金。
这样“冷淡”的场面,和往年热闹的“状元经济”形成鲜明对比。
去年全省理科第一名董伟就以比第二名高出一分的成绩,为他的家庭和母校共带来了110万元的经济效益。2007年全省文科第一名张晨,当年除了获得清华大学、博瑞地产高额的奖学金外,办学机构德瑞集团还奖励了张晨5万元现金,其直接性收入就超过10万元。而状元给其所在学校和老师带来的更多。当年,培养出第一名的成都外国语学校也获得了60万元的奖励。当年学校表示这些奖金将按一定比例奖给全校教师。该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当年张晨为其家庭和学校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70多万元……
人气下跌
传经热线 一小时只接了几个电话
经济效应或许还带点“炒作”的痕迹,但人气则非任何机构完全可以操控。
和往年相比,今年公众对“第一名”的热情似乎也大打折扣。“今年的热线都没以前热,比起‘第一名’的学习经,大家更关心他们的能力和成绩是否成正比。”一位跟踪采访了几位“第一名”的记者称,往年,邀请“高考第一名”接热线都是各家媒体高考时的“拳头”产品,“热线之火爆,常常是人都走了,还有很多读者打进电话。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一位读者甚至还带着孩子冲到报社,要求张晨现场指教。”而今年,几位“第一名”的热线无一火爆,“一个小时里也就接了几个电话”。
而在一些网站发布所谓“状元榜”的同时,网友们也同时贴出了他们的“就业榜”。该榜公布了1986年~1994年期间产生的部分省市成百上千名“高考第一名”以及他们的就业状况,这些人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另外,今年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李泰伯申请美国高校被拒的消息也成为今年高考的一大热门话题,减弱了大众对于“第一名”的热度。
“考试有偶然性,不要拿具有偶然性的东西,作为他们必然成功的道理和经验来推广,这根本不理性。”对于“第一名”的学习经,网友雷洛在自己的空间里开辟了专帖,引发了连串关于所谓“状元经济”、“状元效应”的批判。
各方热议
老师:学校和家长理性了
一位高中老师也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对高考成绩的炒作和宣传相比往年要弱许多。以前上线率和高考成绩是绝对的宣传重点,但这两年,这样的宣传越来越少,宣传学校育人理念的时候甚至更多。“家长和学校都理性了,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学校还得为更多的人提供成才渠道。”
家长:第一名只是一次考试出色
肖经纬的妈妈严女士的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家长。严女士说,高考第一名的头衔只能代表他们在一次考试中发挥出色,而人的一生并非一次考试就能够代替。她更希望的是儿子能一辈子健康、快乐地生活,并且具备拥有这样生活的能力和素质。
专家:家长对教育不再只重视分数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第一名”热的退烧确实释放出信号——公众对于教育的理解认识已经越来越成熟和理性。以前,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整个大环境是重视分数的,而现在,社会正经历一个过程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观,以及多项“第一名”跟踪调查都在不停地动摇着传统意识的根基,家长们对于教育的期待已经不满足于分数,而在于寻求为孩子终身发展有益的教育。
教育专家赵斌说,2010年是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国大范围推广的第一年,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单一的分数来考评学生的应试教育理念。随着这些理念的深入,公众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期待也越来越多元化。2010年,或许不是高考第一名炒作的终点,但也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奖金缩水人气下跌 高考第一名不“火”了
浏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