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考状元”一直是香饽饽,大学竞相录取,而美国的对“高考状元”并不特别重视。有关资料显示,美国SAT(全国性的SAT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考满分的学生申请哈佛大学时,高达61%的被拒绝。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据《北京日报》报道)
中美高校对待“高考状元”的态度如此迥异,完全在于不同的“人才观”:在中国高校眼里,高考状元是难得的“人才”;而在美国不少高校看来,“人才”不是“高分宝贝”,而是富有创造性和创新意识、兴趣广泛的“与众不同的人”。这一点,一名哈佛大学校长曾说得很明白:“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在一个公众都希望进入知名学府深造的社会里,高校不同的人才观,显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人才教育和培养的不同侧重点。因而,中国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便是注重书本知识,为各种各样的考试准备着、忙碌着、痛苦着,并为此牺牲了在创造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培养机会。而在一个并不格外重视考试成绩的环境里,美国孩子的创造能力和兴趣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当不少中国知名高校以“争抢”到更多的“高考状元”而沾沾自喜、并自认为其学校“人才济济”的时候,我们却看到美国高校频频拒招“状元考生”。但是,其“效果”异常清楚:我们最知名的几所高校在国际排名中一直没能进入前列,而美国的却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
我不否认中国目前的高考体制对于保障教育“公平性”的效果,但是,“唯分数论”的情况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一情况也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式人才培养”问题。
“制度创新一小步,人才发展一大步。”我期待着“中国式人才”的创新,中国人才强国的最终落实与发展,能够从中国教育“指挥作用”的高考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做起。
在又一轮高考录取正在进行的时候,我同样期待着,有识之士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不是高考状元的人,投向那些考试成绩并不非常优秀,但具有创新能力的学子们。(张东阳)
(责任编辑:尹成功(实习))
美国高校不崇拜“高考状元”的启示
浏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