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7月17日公布,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高考(论坛)文理科第一名被北大录取。而清华大学7月19日公布,录取了九成的理科状元和三成的文科状元,总数连续第四年位列全国高校榜首。显然,两校录取的状元相加,比例已远远大于100%。(《京华时报》7月20日)
学校和地方当然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统计口径”不同。关于高考状元,目前至少有“*分状元”、“加分状元”、“民族状元”、“自主招生状元”、“保送生编外状元”等多种提法。至于为何有这么多提法,无非是借“状元”之名声,打造当地教育和学校办学的“光辉业绩”。前几年,就有新闻报道,有中学在各自宣布培养出“状元”,打起“口水战”。
“状元情结”让我想到了院士统计。这几年,各高校公布的院士数,加起来也远远大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的编制在高校的实际院士数。原因也是“统计口径”不同,高校公布的院士数,是把人事关系不在学校,仅为学校兼职教授、顾问教授的院士也计算在内的。之所以这样计算,是为了体现师资力量雄厚。用“状元”来体现招生生源质量,其实是同样的办学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体现。这就是“形象工程”和“政绩思维”。
北大和清华如此重视“状元”,是不是表明他们重视生源竞争、重视人才质量呢?重视招生不可否认,但却难说重视人才培养。在世界一流大学,学校会对每个学生在大学中的成长、今后在社会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从而对学校的招生评价标准进行调整。据我所知,有的大学,近年来就减少了对亚洲学生的招生规模,原因是他们的跟踪分析发现,亚洲学生入学时分数很高,求学时课程成绩也不错,但是创造能力缺乏,对人生也没有明确规划。而我国大学,宣称重视生源,可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机制,就连这几年进行自主招生改革以后,也没有一所大学,对这些自主招生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评估招生模式的优劣。可以说,招生和培养、就业完全脱节。
而以这几年轰轰烈烈开展的高校自主招生,来观察北大和清华的“状元”之争,会令人遗憾地发现,我国大学的办学定位极其混乱。高校进行自主招生的理由是,打破高考单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建立起针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让偏才、怪才脱颖而出,既然如此,高校就不能再注重单一分数标准下的人才,否则就是与自主招生的多元评价体系自相矛盾。可北大和清华在集中高考中对“状元”的高度关注,却无疑向世人宣布:我们看重的还是高考体系中的“状元”。这给基础教育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呢?而自主招生改革,不是浪费财力、物力的多此一举吗?
从2003年开始推进的高校自主招生,被认为是高考改革的重要试点步骤,历时8年后,“状元”还是这么受关注,号称中国学府的两所大学,还卷入“抢状元”的“口水战”,这几乎就宣布了自主招生改革的失败。
当前的自主招生增加了高校的选择权,但并没有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因此,要真正改革,还在于探索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学生多次选择的全新制度。(作者系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高考状元“争夺战”使自主招生多此一举
浏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