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主”的复旦撞上坚硬的招办

浏览 9

“投”,还是不“投”?这是一个问题。在高考录取的复杂博弈中,坐拥高考生档案的地方招办,挟“投档权”以令高校,权力魔杖挥斥方遒,使得僵化的制度更加荒腔走板。

  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是个公认的“国学天才”,高考总分比陕西一本录取线低了6分。在八名教授的联名请求下,复旦大学启用自主招生名额,决定对小孙予以破格录取。爱才心切的复旦大学曾专门派出老师前往陕西省招办,沟通录取孙见坤的事情。然而陕西省招办一直立场强硬,拒绝将他的档案投到复旦。数次交涉之后,陕西省招办的工作人员可能是感到“烦了”,当复旦再次将电话打过去,那边直接“啪”地把电话挂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复旦大学教授表示,不愿意和陕西省招办“搞得太僵”,因为来年招生时大学还得和地方招办打交道。(中国青年报8月25日报道)。

  复旦大学的尴尬与无奈,揭示出一个让人心酸的现实:被教育界和社会寄以厚望的高校自主招生,从来就没有摆脱过行政权力的牵引,所谓自主,其实是不由自主,是在谁的地盘上,由谁家招办来做主。地方招办由此拥有类似于封建大家长式的威严,任你高考生与中意的高校两情相悦,照样有办法棒打鸳鸯,把这个高考生“许配”给另一所高校。当“自主”的复旦一头撞上披着权力之袍的坚硬招办,它的结局注定是柔肠寸断,黯自神伤。声名赫赫如复旦这样的,在一个省的招办面前,竟如此弱不禁风,可想而知其他众多高校的遭际,会是何等的不堪。

  而被复旦历史系教授章清赞为“我见过的对国学最有钻研精神和天赋”的孙见坤,以及众多孙见坤式的高考生,在这个复杂的博弈过程中,最后只能默默接受被操弄的前途。想想吴晗,想想钱穆、钱钟书,这些偏科非常厉害、却被民国时期的自主录取的读书种子,他们如果在这个年代转世,难道真的只应湮没于市井而泯然众人么?当陕西招办扼住了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咽喉,孙见坤们又如何扼住自己命运的咽喉?

  笔者与很多人一样愿意相信,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体制机制条件下,高考制度仍然是所有可资比较的大学录取方式中最公平的制度。然而,这一维系社会公平、培育优秀人才资源的重要教育制度,其公平性与公共声誉也在承受公众的质疑。对公平的侵蚀损害不仅来自于无孔不入的社会腐败势力,也来自傲慢自大的管制权力。在近来媒体披露的一些堪称丑闻的高考招生事件中,地方招办的作为很可议。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路径之链中,少不了当地招办的环节。如果没有地方招办的不作为甚至默许,也不会有高考加分的乱像频生。比起陕西招办在复旦有意自主录取孙见坤时展露的强硬,一些地方招办在高考录取过程中表现出的“门户大开”,让人莫名感慨。地方招办如何淡化权力支配角色,如何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命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