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复旦8教授举荐”为何成不了教育佳话

浏览 5

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知情人士透露陕西省招办的一些顾虑:如果这次为孙见坤开了这个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来年将冒出更多的特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现在千里马有了,伯乐也有了,却依然无法成就一段“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佳话。现行教育体制与人才选拔之间的激烈碰撞,通过一个极端的案例呈现出来,引发了舆论的极大争议。

  孙见坤的遭遇获得了公众广泛的同情。但无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对于陕西招办坚守制度底线的作法,还是给予了理解和肯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界上没有一个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完美而轻易地就突破它。而现实中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正是源于制度的失守和坍塌。

  但我更愿意相信,制度其实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更非冷酷和无情的代名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几年前引发极大争议的“孕妇被拒签致死”案,“先签字后手术”的医疗行规被舆论斥为制度僵化的标本。做制度的主人而不是制度的奴隶,我以为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制度执行者。从根本上说,现行高招制度虽然遵循的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最终目的仍然是选拔秀的人才进入高校,因而没有理由排斥特例和天才。只是在操作层面需要更为审慎的把握,譬如公平透明,接受舆论的监督。

  孙见坤被誉为“国学小天才”,其专业水平已经得到各个层面的认可,复旦大学也同意接收,而8名教授的联名举荐更是一次罕见的壮举,无数事实都证明,孙见坤进入复旦深造将是一件实至名归的事情,无损于任何一方的利益。录取孙见坤确有可能如陕西招办所担心的,会导致“条子生”、“关系户”冒出来,但这不是孙见坤的责任,而恰恰是招办自身管理能力的问题。

  制度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更新,如果谁都不敢去触碰,谁都不愿去尝试,那么制度永远是那个制度,不仅无法保证形式上的公平,事实上还会酿造更多的实质不公平。现行高招制度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然而一个值得深思的对比是,一方面,呼吁多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举步维艰缓慢前行,生怕越雷池半步,另一方面,早被公众诟病已久的高考“加分项目”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少地方招办更是屡屡沦为腐败重灾区。许多天才、偏才、怪才因为制度的原因,被挡在高校的大门外,但另一些权贵子弟却同样因为制度的原因而瞬间成为“武林高手”、“体育健将”,得以大摇大摆地进入大学。很多时候,制度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才是真问题所在。(吴龙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