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情感句子_经典语录

浏览 11

淡定地活着,便能让自己更加幸福,更加快乐。

人的自性,应是一汪清澈见底的潭水。一旦内心妄念丛生,这汪清水就会日渐变得污浊。试想,若是一个人不断纠缠于各种缘起缘灭之中,不断在念生念灭中饱受折磨,又岂能静下心来自修?

参禅的目的便是“明心见性”,去除内心的妄念,净化心灵,恢复自性。而想要做到参禅,必先做到“屏息诸缘,一念不生”。

世间万物皆是泡影,如梦如幻。人们却时常为那些原本与我们不相干的东西烦心,身陷其困却不自知,或自知却不戒之。放不下,心不空,便不静。

摒除杂念,将世间苦乐、祸福、荣辱、得失等皆置之度外,自然能拥有清静的心境。诗人正是如此,于是便有了如空寂的深山、悠远的钟声般清澈透明的心境。

有一种可以使人更好地与自性连接的方法,便是冥想。

话从心起,念从心生,万法皆由心生,心是万法之源。与其整日东奔西走,四处拜访清修之人,请人帮自己放下心中的枷锁,不如放下一些执念、杂念和妄念,看清自己的心,放下我执。

冥想是一种心性锻炼法,它可以逐渐帮助我们摆脱三种状态的统治,首先摆脱愚昧,其次摆脱激情,最后摆脱善良。我们一旦摆脱了这三种状态,便能得到解脱。

冥想可以让我们关注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察觉内心真正的需求。人在冥想时,可以感觉到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在如何运作,可以听见发自内心的声音。

冥想是让自己进入一种境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可以渐渐变得平和,可以抛下平日的面具,可以让心灵得到净化。

冥想不是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否则,便失去了冥想的意义;也不是刻意让自己去追求某一种特别的念头,否则,便又成了一种妄念。

冥想可以让我们回归到最自然的状态,不再追求结束或忘却自我,不再纠结于一些外界的干扰。当我们感受自性,并由自性主导我们,就可以更加快乐地生活。

因缘,是很奇妙的东西。佛教把它定义为“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其结果的条件”,即万事发生皆有因缘。

不知它什么时候来到,也不知它什么时候离去,只知道它带来过什么,不知它将带来什么。这就是因缘。

因缘是世界的工具,它在世界的绚烂中被湮没,却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我们看不见它,摸不到它,它却确确实实地操控着我们的生活。

因缘在世界的控制下为人生添加着戏剧化的桥段,让事情发生,让事情结束,也让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遇到某个特定的人。

因缘和合,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总会走。

与人相识便是因缘在起作用。

也许是绚烂烟火中的华丽邂逅,也许是山清水秀中的一个回眸,也许是繁华都市中的一个转身,也许是万花丛中的一个微笑。

我们不确定因缘会以什么方式提醒我们,但是我们知道,它一直在我们的身边。若是我们不曾发现它,那只因时机未到。

有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对方一句轻声的“你好”,便使我们的生命就此开启一段新的篇章。然后,那个人消失了,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在我们的世界里,消失得不留一点痕迹,只留下我们呆呆地站在那个地点,想着当初的相遇,想着当初发生过的事。

再然后,那个人又出现了,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地点,鬼使神差地与我们再次相见,或熟络地与我们打招呼,自然得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或尴尬得眼神闪闪躲躲,避之而不及;或好似不曾见过般,一脸漠然地从我们身边经过。

我们或许会迷惑,或许会埋怨,或许会气愤,岂知这一切皆有因缘,只是我们不曾知会而已。

世事皆有因缘,若不知它是什么,不要强求,静静接受因缘的安排便好。

人从幼年到老年是变化,太阳升起降落是变化,月的阴晴圆缺是变化,海的潮起再潮落也是变化。世界在变化中发展,并在发展中变化着。人世无常,永恒的事物并不存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人这两句诗,是对宇宙的感叹,对历史的感叹,也是对人生的感叹。

世间一切,皆是因缘相合所致。

当我们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时候,长久以来的心结就会被打开,心里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欣喜感,如一汪清泉般止不住地向外冒出来。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成功,也会经历许多失败,我们完全不必因为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必因为失败而垂头丧气,因为人生中那些成功之事,皆是因缘已到,那些没有成功的,也只是因缘未到罢了。我们完全不需因为一时的失败便对自己失去信心,妄自菲薄,自我贬低。

因缘,既要有因也要有缘。因就像一粒种子,种下很容易,想要开花结果却很难。若是想要让它发芽,必须施以适当的水分和养料,并给予阳光的照耀,这水分、养料和阳光便是缘。

因缘极其复杂,复杂到我们难以用肉眼看出其中的奥妙。事情越复杂,其中的因缘也就越复杂。“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君子趁势而为”,若我们想要做成某件复杂的事情,除非因缘已到,否则越是勉强,越容易得到相反的结果。

我们难以观察出因缘的奥妙,却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一些因缘成熟的前兆。只要注意观察事情的起伏变化,挑选因缘成熟的事情趁势而为,成功便可容易得多。

至于那些没有成熟的因缘,那让它们先在那里等一等,等到成熟之时再去做,才能让事情发展得更好。

生活中的万事都是随着因缘而起伏变化的。不对已成熟的因缘置之不理,不对未成熟的因缘拔苗助长,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容易。

我们便可以拥有潇洒、轻松的生活。

问世间情为何物,无形无影,无息无声,听不见它的脚步,也看不见它的芳踪,却教人生死相许,难舍难分,难忆难忘。生离是伤,死别亦是伤。

情若重千斤,教人何以堪。

许多人一生之中情路坎坷,这情,不仅是爱情,还有亲情、友情。有情会伤人,无情会伤人,两情相悦却不能相守也会伤人。

太多人为情所困,太多人对情无奈。情让有些人在尘世之中时苦不堪言,情让有些人在尘世终了时满心遗憾。

幼年之时,最渴盼亲情。像鱼儿需要水,花草需要阳光一般,亲情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份安全感,是一份力量,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青年之时,最渴盼友情。像树木需要养料,航行需要舵手一般,友情对青年而言,是一份补充剂,是一份支撑,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成年之时,最渴盼爱情。像若是有人相伴,有人可爱恋,即使生活辛苦万分,心中也充满希望,觉得甘甜无比。

来自亲人的关怀让我们不再惧怕外界的风雨,因为我们知道,无论何时,都有一个接纳我们的地方;来自朋友的理解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因为我们知道,即使走得再远,也有人真心地挂念我们;来自爱人的支持让我们不再感到疲惫,因为我们知道,有一颗心一直与我们相伴。

若是亲情、爱情、友情都不存在,成长的路上自然充满灰暗,心中自然充满悲观。欢喜无人分享,忧伤无人安慰,恐惧无人陪伴,终日孤身一人,一颗心在风雨中飘摇不定,那便是生命中最痛之事。

然而,生活中多少情今生难成全。有多少人年幼时无父母关爱,生活在冰冷的空屋之中;有多少人少年时无朋友相伴,满腹心事只得说与自己听;有多少人彼此相爱却无缘相伴,只能任相思泪从脸上不停滑落。

有些情如轻丝,轻轻一拂便不知去向何处;有些情如刀子般锋利,令人铭心刻骨。当一段情结束,当一出戏落幕,谁都无法回头,只能向它作个告别,然后继续向前走。

有些事的发展如黑夜和白昼的交替,我们无法改变它们的发展和结局。既然如此,索性就看开吧,让它们顺其自然,让它们自生自灭,不要让这些情愫控制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苦苦为它们所负累。

情愫,其实只是一场空。亲情虽然温暖,亲人却不能一生一世庇护着我们;友情虽然珍贵,朋友却不能一辈子陪伴在我们左右;爱情虽然甜蜜,爱人却也可能在某一天离开我们的身边。

我们可以相信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可以期盼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应该维系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应该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但若是有一天它们真的不得不消失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能做的,也只有放手。

身边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终有一天会消逝,不同的只是时间的早晚。有些停留得久一些,有些停留得短一些。

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幻想,最后的最后,是我们看透,美梦终会醒,幻想终成烟云。再成功的人生,最终也会成为一场虚空,什么都不剩下;再美好的情愫,总有一天会成为过去,什么都留不下来。一旦看透了这一切,便能淡看身边事、身边情,不为所动,不为所伤。

人的一生,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说它复杂,是因为人一生中要经历许多事情,产生许多感情;说它简单,是因为若是想要概括一个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四字便足矣。

佛日:“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生的疼痛,老的哀伤,病的愁苦,死的悲恸,都是每一个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

出生,是一件很痛的事。我们要告别熟悉的柔软和温暖,告别熟悉的安全感,告别熟悉的安静,在剧烈的摇晃和挤压中进入一个新的环境。

衰老,是一件很哀伤的事。我们的身体失去了活力,我们的步履变得蹒跚,我们不能再无所顾忌地疯狂,不能再顺利地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甚至连一件小事都要依靠别人的帮助。

生病,是一件很愁苦的事情。疾病让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进食或行动,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虚弱,甚至无法行动,只能躺在床上,任由时间一点一点从我们身边流逝。

死亡,是一件很悲恸的事情。我们将再也看不见这个世界里的景象,再也听不见这个世界里的声音,再也碰不到这个世界里的一切,我们将告别这个世界,并且再也不会回来。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哀怨叹息并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反而会加速后三者的进程。一个人若是整日担心自己会衰老,只会使衰老加速;若是一生病就郁郁寡欢,不但容易加重已有的病情,还容易引发其他的疾病;若是终日害怕发生意外而整日担惊受怕过度紧张,反而更容易发生意外。

世上没有任何人能够逃得过生老病死,即使是伟大的人,聪慧的人,圣贤的人也无一幸免。若是惧怕,生活就会变得沉重;若是坦然,生活就会变得美好。

佛家以生老病死为人生四苦,弹指在佛经中表示时间短暂。苏轼三年之间总共拜访文长老三次,却历经了文长老的生、老、病、死,这不得不让他心生感叹,感叹生命的短暂无常。

人命究竟在几许?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世无常,无人能预料得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无人能预料得到下一刻自己会经历怎样的事情。我们只知自己几时降临到这个世上,却不知自己几时会离开人世。

我们来时紧闭双眼,却伴着响亮的啼哭;我们离开时仍是紧闭着双眼,却只是无声无息。无数次睁眼与闭眼之间,数十载光阴匆匆而过。一生中,我们遇到的人无数,却只有几人会与我们一生同行。

世事无常是自然界中的法则,陶器易碎,花枝易折,骄阳当空却突降暴雨,风和日丽却突起狂风。人虽不似“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却也不会无限存在,生而不死。

有时人生就像部戛然而止的电视剧,在剧情最精彩时突然没有了下文。有的人一生乐观豁达,毫无疾病,却在一夜间突然与世长辞;有的人正值青春年华,却突遭意外,失去自由行动的能力。于是,他们的人生中留下了一段空白,也留下一群满心期待结局的人们苦苦挣扎。

逝者既已逝,活者需坚强。当我们不得不承受生离死别的痛苦时,既然不能改变结局,不如笑对生命的无常。可以有悲伤,但不要让悲伤主宰我们的生活;可以有思念,却不要让思念充斥我们整个世界。

“命在呼吸间。”人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延续着,即使长命百岁,也无非是一呼一吸的多次重复。事故、疾病等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随时都可能夺去我们的生命,既然如此,为何不让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变得更加绚丽?

生离死别只因人世无常,人生起落也只因人世无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危险旅程,我们每向前跨出一步,就距离死亡更近一步。不要在生命即将消失的那一刻才悟出生命的美好,学会善待生命,善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每份情,才会不留遗憾。

有些人倾其半生,为了气派的豪宅,舒适的香车,巨额的存款而不辞辛苦地奔走,宁可放弃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机会,放弃与爱人共进晚餐的机会,放弃观察孩子成长的机会。

若是有人劝我们回头,我们会振振有词,强调自己是为了让人生不留遗憾,让人生更有意义。然而当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当我们真正拥有了那些我们一直追求的事物时,我们的心中却备感空虚。

每每揽镜自照时,我们的心底便会不由得生出一缕叹息,叹息自己不知何时生出的皱纹,叹息自己不知何时变得黯淡的眼神,叹息那些逝去的、无法追回的青春年华。

在生活中,这样的人不计其数。有许多人肆意挥霍着我们的青春,让自己一心扑在对物质的追求上。我们不断地压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逼迫自己不去享受那些本该拥有的美好时光。

为了生存,我们任凭自己的容颜一天天变得憔悴,却还要强打精神;我们放弃了春意盎然中的散步和小憩,任由身边争相斗艳的桃花开了又败而无暇欣赏;我们把自己隔离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堡中,远离了那些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的地方。

我们一心朝着向自己招手的物质前进,却忘了停下来听一听鸟鸣,闻一闻花香,看一看树绿,享受一下这些本该属于我们的美好。

时间是那么的无情,那么的残酷,它安静地流过每一个人的生命,一声不响地带走了人们的青春和生命。

厚厚的粉底下,年轻娇美的容颜渐渐不再;浓浓的烟雾中,清脆的声音渐渐沙哑;一杯又一杯的酒精麻醉了神经;一声又一声的干笑麻木了心灵。

人的生命如此脆弱,如此短暂,几十年也不过如昙花一现。当半生时光已逝,回顾走过的路,发现最宝贵的青春时光仅仅换来了一些金银财宝和物质上的奢华,却没有和最亲近之人留下丝毫值得回忆的东西,心中难道不会有痛惜吗?

一旦看透了,就会觉得,那些金钱、地位、身份都是浮云,并不值得我们紧紧抓住不放手。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时光流逝,伊人逐渐老去,再也无法在镜子中找到年轻时的“朱颜”;春去夏来,花谢了,一朵一朵花纷纷从树枝上掉落,空留下落红满地的伤感。

过去的无法被追回,只能追忆。作者在对时光的流失无可追回,往事的消逝无可逆转的感慨之下迸发出了无奈,这情感就在这样哀伤的词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时光像一条大河,静静地流逝。我们在其中笑着、哭着、闹着,狂妄过、悲哀过、爱恋过。然后,河水带走这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

逝去的青春,幻化成回忆的华章,不忍忘记,任它在时间里光辉灿烂。曾经的遗憾,悄悄潜入我们的梦,在每个深夜不断敲打着我们的心房。

是的,那些开心的、悲伤的、激动的、失落的回忆,便是陪伴我们度过余生的。

在我们精力充沛、貌美如花的时候,我们若是故作镇定地路过属于我们的舞台,压抑住内心对聚光灯的渴望,故意不去浏览我们的剧本,刻意收起内心的声音,把想要唱出的快乐和畅想紧紧地压回胸中,这样的青春,岂不是一种浪费?

人们只知年轻时若不努力拼搏,会让青春荒废,却不知把青春埋葬在各种各样的虚荣之中,同样是一种蹉跎。

青春年华里留下的丰富经历,经历的丰富人生,都让青春,让过去,让韶华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华章。只有当我们为青春留下纪念后,青春才会为我们留下欢乐。

当一切尘埃落定,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坐拥着儿孙满堂,和他们一起回忆着快乐的时光;我们可以与三五好友相聚,和他们谈谈一起轻狂的时光。也许到那时,我们的手臂已经无力,但是我们的儿孙会搀扶着我们;也许到那时,我们的口齿已经漏风,一起度过的。

丰富了人生,便不会冷寂,也没有虚无。

愿每个人在尘埃落定之时,都能深感此生不虚此行。

少年时,很难拥有平和之心,安宁之态。

荣辱得失,社会风云,爱恨情仇,都是心中暗自骚动的源头。

“世界是我的”,年轻的梦想这样书写。

涉世渐深,时光渐逝。我们渐渐懂得: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积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堕。没有人是主宰者,我们都是宇宙间的一粒微尘,有些人,有些事,都是命定的缘分,可遇而不可求。

烦恼皆由心生。无论横眉冷对,或者媚俗妥协,总归都是被世俗牵住了鼻子。如若能做到笑看花开,静赏花落,倒才是修得了一份随缘的自在。

如果说身体是一副皮囊,装着灵魂上路。若想走得更远,则必要放下一些沉重,轻装上阵,才能脚步如飞。遗失的风景,错过的爱人,触不到的情感,达不成的理想,这些事物只要在内心深处生动地存活过,即是美好。

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将世间的纷繁复杂归零,回归原本,洞悉本质,这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能力。

体悟需要时间,而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故事生长在流年的缝隙里,疯也似的发展。是刹那的困惑,还是历经沧桑的执着,希望总有一天,都能够拨开迷雾,守得云开见月明。

所谓风雨,所谓晴,都是自然之态,没有色彩,无须感怀。

佛日: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当心有执念,就会受困于它;释怀放下,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保持豁达的心态,让生命变得简单,才能不畏风雨与晴天的表象,寻到内心的土壤。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哭过,笑过,累过,醒过,最终才会开启心智,跨越一面心墙。就如苏东坡经过半世风雨,方才得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

百年之后,一抨黄土。任浮华似梦,也装不进轮回的行囊。四季更替,生死交织,风风雨雨就真的成为不值一提的幻象。那么,不如归去,不如放下,不如心静如湖水。

其实,风是风,雨是雨,太阳是太阳,你是你自己。

现在的人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房子越来越大,挣的钱越来越多,穿的衣服也越来越漂亮,可是同时,心却越来越容易感到沉重,精神也越来越容易感到空虚。

所谓“温饱思淫欲”。当人们每日的食物仅能勉强饱腹,衣服仅能勉强保暖时,心中所想只是如何让自己不再饥饿,不再寒冷,一旦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便在安逸中滋生了。一种名为“欲望”的东西,也在人们心中不知不觉悄悄地萌芽。

欲望越多,心就越累。人生中,许多的苦都是因为人们对这个世界要求太多,对周围的人要求太多而产生的。

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生意场上的沉浮让人无时无刻不殚精竭虑。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一些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最后双脚陷于世俗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一些人在物质的世界中不停地为得喜,为失悲,为成功而喜,为失败而悲,却浑然不觉自己已被物质所控制。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们时常感到大喜、大悲、大惊、大诧、大忧;大惧,这些情绪让那颗本就不那么坚强的心更加容易起伏不安。

欲望若是不能被填满,就会不停地折磨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食不安,寝不宁。一旦希望落空,想要得到的物没有得到,想要成功的事没有成功,想要拥有的人没有拥有,失落、失意乃至失志就产生了。

佛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发出“有求皆苦”之言。若是无欲无求,心自然静,福自然来。

人的一生,原本就是充满了幸福的,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感到生活辛苦,只是因为他们忘记了知足。

和事事都要亲力亲为辛苦劳作的人相比,能够悠闲生活便是幸福的;和世间无数患有疾病的人相比,能够身体健康便是幸福的;和遭受天灾人祸的人相比,能够生活平安便是幸福的;和死亡相比,能够活着便是幸福的。

即使没有金银满屋,玉器满室,只要拥有身体健康的双亲,拥有举案齐眉的爱人,拥有可爱孝顺的孩子,家中便拥有了幸福。

即使不是位高权重,月薪上万,只要时常能出门散散心,能和三五好友小聚,能有时间投入在自己的爱好上,生活中便拥有了幸福。

当我们安稳地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我们的粗茶淡饭,一边嫌弃饭太硬,菜太咸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它是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的关爱和照顾?我们是否想过,它是田间许多农户辛苦的结晶?我们是否想过,在这个世界上,对于某些人而言,连吃上一顿像样的饭都是奢侈,更不要说饱餐?

其实,每天能够按时吃到三餐,也是一种幸福。

其实,幸福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若是我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那只是因为我们太不知足。

“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是也。要得安心自在,要内求。同样,幸福与快乐也并不依赖于外物,苦乐与环境也并不一定有着直接关系。

一个人若是不爱浮华,再多的珠宝在他眼中也不过是五彩的石头;一个人若是淡泊名利,地位再高的人在他眼中也不过是凡人一名;一个人若是热爱自由,再豪华的宅邸对他而言也只是暂时休息的地方。

所谓“境由心生”。乐来自于心,心觉得乐,便是乐:心若觉得不乐,便是不乐。心不外求,便容易因拥有的感到满足,故知足常乐;一心外求,便只看到他人拥有自己没有之物,故难以得到快乐。

门外红尘滚滚,纷争不断,那么多,那么杂,那么乱,何必要外求?况且,世间万物皆是幻影,皆是虚无,虚无如何求?

苛求生失意,苛求生烦闷。看芸芸众生,哪一个不是因整天把希望寄托到别处而痛苦?若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性,施与自己和他人爱与幸福,精神便会愉悦,心态便会平和,爱和福也自然会来到我们的身边。

其实,心内是净土,心外是红尘。心安则身安,身安则家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