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复杂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只要坚持按照医嘱服药,其血压就可以保持在平稳的水平上。然而有一种高血压使用药物治疗却无效,这种高血压就是肾血管性高血压,也叫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狭窄或闭塞,造成肾血流量减少或肾缺血所致的高血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的1%~5%。主要由于肾动脉狭窄引起肾脏的血流减少,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及心功能不全;而进行性的管腔狭窄可能导致肾脏缺血,引起进行性肾实质破坏和肾功能降低等肾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肾功能衰竭。无症状的人群发病率为7%。在因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行血管造影术的人群中的患病率在28%(冠脉造影患者)至50%(外周血管造影患者)之间,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脏事件。患者生存率也随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显著下降,据资料显示对于诊断性心导管病人中发现肾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与其他病人相比,4年随访存活率分别为65%与86%(P<0.001)。
肾血管性高血压发病的机理是: 由于肾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肾脏缺血或血流量不足,进而引起肾脏内血压下降,这样便刺激肾脏球旁细胞分泌出大量的肾素,引起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和醛固酮分泌增多。而血管紧张素Ⅱ可使全身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另一方面,醛固酮分泌增多会造成人体内的钠水潴留,这也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由此可见,肾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根本原因。那么,肾动脉狭窄是怎样发生的呢?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患者的肾动脉出现了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肾动脉狭窄。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二是患者患有多发性大动脉炎而导致肾动脉狭窄。这种情况多见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者的血压持续升高,尤其是舒张压增高明显。同时,由于血压升高,患者还可出现头晕、头痛、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及视力减退等症状。此外,腰痛也是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较常见的症状,部分此症患者还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症状严重的患者还可并发肾病综合征,如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等。所以,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应及早发现,及时对症治疗。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服用降压药物无效者,均应考虑可能患有肾血管性高血压:①突然发生高血压,并迅速发展为急进性高血压(也叫恶性高血压)者;②由患有良性高血压突然转变为患有急进性高血压者;③年龄在30岁以下就发生了高血压且原因不明者;④在腹部、腰部受到损伤后,或在发生原因未明的腹痛后发生高血压者;⑤舒张压(低压)经常在100毫米汞柱以上,同时伴有视力下降者;⑥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昏、头晕,做腹部检查时,可在其上腹部、脐周、肋脊角处听到血管杂音的高血压患者。
如怀疑患有此病,可做相应的检查以帮助确诊,如静脉肾盂造影(IVP)、放射性同位素(ECT)、肾素活性测定、双功彩超、螺旋CT(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动脉成像(MRA)以及腹主动脉-双肾动脉造影术等检查。其中,腹主动脉-双肾动脉造影术是最有价值的检查。这是因为,此种检查不仅能够观察到患者的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及其分支、肾实质内的情况,而且还可明确血管狭窄的位置、范围及程度。 由于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缺血,而肾缺血可引起肾脏内的抗高血压物质(如缓激肽、前列腺素)的生成减少,反过来高血压又可导致肾脏细小动脉发生病变而加重肾缺血,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持续升高。因此,对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来说,只单纯地使用降压药物是无法起到治疗作用的。但是,该病患者只要在明确诊断后能够及时解除肾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其高血压还是可以逆转的。目前,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有腹主动脉-双肾动脉搭桥术、肾动脉成形术、肾动脉内膜剥脱术和介入性治疗等。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如无法实施上述手术,或已确定患者患病一侧的肾脏已经丧失了正常的功能,但另一侧的肾脏功能良好者,可考虑实施患侧肾脏切除术。通过手术治疗,可有效地缓解肾缺血,这样,患者的血压就会随之下降并可逐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