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者无畏是最可怕,越是什么都不知道,越是说的天花乱坠。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人呢?这样的人是真让人讨厌哦。在现实生活可能遇见不多。小编,在网络上是经常会遇见这样的人。看一则新闻,下面评论总要说出个所以然,以为自己说的都是真理,殊不知是多么愚昧和无知。有时候会感叹,中国封建愚昧的社会早已过去,愚昧无知的人依然不少,文明的道路没有尽头。那么为什么会有些无知无畏者呢?心理学家带你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个问题。
无知者无畏,描述的是那些本身认知和能力有限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在此类事情中的作用,觉得自己能力和思维是高人一等的。这样的人总是敢于尝试很多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情,最终由于本身的局限性而导致失败。
达克效应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越是能力差劲的人,越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水平,不能正确的、客观的评价事物,更加不能认识到自己本身能力的不足。
过高的自我评价
在上个世纪末,心理学专家Kruger和Dunning曾进行了一项相关的测试。这个测试历时多年,涉及的领域包括阅读、逻辑推理、语法等。多年后,通过整理实验数据发现,那些能力低下的人,总会错误的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他们更加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根本不能胜任各项技能水平的实验。
之后,这两位专家又对这些能力和认知不匹配的人进行了后续的训练和培训,最终,其中超过85%的人的技能和认知得到了显著提升。后来,两位专家根据这个现象撰写了一篇文章,《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搞笑心理学奖。
后来,又有专家针对这项实验,套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这次实验不是针对无能者的,而是针对那些高能力者的,涉及的领域也是逻辑和语法。而结果有点让人大跌眼镜,这些高能力者不但没有表现出“无畏”的表现和姿态,反而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弱性”素质,即他们总是在自己能够胜任的事情中,表现出有些低估自己能力的倾向。
结合这两个实验,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越是无知、能力差的人,越是自以为是,越是有能力的、高质的人越是显得谦逊有礼。
生活中也是如此,巡视一遍我们周边的人,我们会发现,那些无知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是最识时务的、最有能力的,自己说话是最恰到好处的,自己是最幽默和风趣引人注目的,自己是没有缺点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个无知无畏的错觉呢?
举个例子,很多对于计算机编程领域一知半解的人,却总觉得自己精通这个领域,但是,实际情况是,他们只知道编程的流程却不知道编程的代码,如果把计算机编程领域比作一个大海,这些无知者只是在海上的一叶小舟上罢了。但是他们却觉得,这个小舟已经是该领域的全部了,所以,他们在和别人探讨的时候会显得自信无比,滔滔不绝,其实探讨的内容只是浮于表面罢了。
而那些长期从事编程的专业人士,他们见得多了,认识自然比一般人深刻,越是这样,他们越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需要探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多,所以,这些人通常显得谦逊有礼、尊重知识,其实这个过程中,他们反而低估了自己。
如何摆脱无知者无畏的怪圈?
如何才能摆脱无知者无畏的怪圈呢?正同Kruger和Dunning实验中所给出的解决办法,通过多领域训练的方式,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认知水平,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正成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心理学家解释,达克效应。越是能力差劲的人,越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水平,不能真正认识自己。不能客观的评价事实。生活中,有些人过高的评价自己,并没认识到自己真实的能力。而真正有实力的人往往是很谦虚的。心理学家做过的实验表明:越是无知、能力差的人,越是自以为是,越是有能力的、高质的人越是显得谦逊有礼。所以,自信也要实事求是,过分夸大自己,那是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