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6时许,在信阳市羊山新区新24大街和新7大道交叉口,一辆牌号为豫s18630拉水果的大货车发生事故侧翻,车内散落出来的水果,遭部分路过市民哄抢。
无独有偶,在一些大城市最近发生了好几起哄抢广场花盆、商场气球等事件。哄抢行为明显属于暴力行为,是违法的,人们为何明知故犯呢?这不光涉及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还涉及群体心理问题。
人聚在一起时,心理会与平时不一样
当人们聚在一起时,会表现出与个体非常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不理性、屈从于某些压力的,比如从众、群体极化、不负责任等。
村民的哄抢行为是一种从众行为。从众,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采纳大多数人的做法。有时,想像出来的集体行为倾向也会对人的行为造成压力,导致个体出 现从众行为。在哄抢的村民当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害怕被人说“不去抢是傻子”而加入哄抢大军的,这压力是他想像出来的。
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在哄抢事件中,部分人的哄抢行为加强了其他人的趋利心理,最终也参与了哄抢。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提高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另外,责任分摊心理也是发生哄抢的原因之一。当许多人去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即使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人们也会认为“法不责众”,自己的责任 会变小。于是,在集体中,一个人的表现往往与他平时的做法大相径庭,行为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这一现象叫“去个性化”。群 体规模越大,气氛越热烈,越易引发去个性化状态。
学会自我约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些群体心理行为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培养亲社会的行为与规范。通过教育,形成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奖惩,也能有效控制人们的行为。如遵从社会规范就会受到奖励,不遵守规范就会受到 惩罚等。终极目标是使个人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要求,这样,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个人都会自觉主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其次,培养稳定的个性,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在被大规模群体的情绪所包围时,要有意识地保持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力。
还有,提高道德发展水平和增强法律观念。一个懂法的人比一个不懂法的人,加入到这种违法活动中去的可能性要低得多。总之,面对哄抢这样的现象,有关方面 一要严厉制裁,二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
心理频道小编温馨提示:综合地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摒除这些现象。
(编辑:樊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