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杀频发 少年挫折心理不可置之不理

浏览 8

  因此,专家建议,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细微情感变化,正确认识青少年情绪问题,切不可粗暴对待或浑然不知。

  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相比较成人,青少年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尚未完整,所以对挫折的看法往往容易走入误区。心理学家指出,

  其实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应行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对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挫折事件错误的认知评价,才是导致消极后果的真正原因。

  造成挫折的思维误区

  心理学家将13、14岁和17、18岁的青少年看做两次“心理断乳”期,而两次心理断乳的结果是青少年愈加走向“独立”。这一阶段的年轻人,个性不完善,独立倾向与依赖性共存,让他们的内心极为敏感、动荡,热情、冲动。从社会成熟性来看,他们往往情绪不稳定,自尊心与好胜心过强,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因此,在现实中,一旦碰到不顺利时,就会手足无措,心情沮丧。

  在此阶段,青少年的思维很容易陷入误区,想事情很偏激。

  一是过于绝对化。不是从客观事物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缺乏对变故的思想准备。有这样的想法,青少年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心理失调。二是,容易以一时一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以点概面,以偏概全,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因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三是,很容易放大事情的严重性,对事情的后果想得过分严重、可怕。有这种思维方式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导致心理失调,甚至企图自杀,以逃避问题。

  心理频道小编温馨提示: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细微情感变化,正确认识青少年情绪问题,切不可粗暴对待或浑然不知。

(编辑:樊雪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