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人际交往需要放一边,由于是与异性的交往,这被认为是不可饶恕的,如果发生了早恋那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家里都得闹翻天。因为父母这种过度围堵孩子早恋的行为。所以一些心理未成熟的青少年便会很容易发生同性恋的行为,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与家庭和自身不无关系。及早预防纠正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
具体措施
1、孩子要过恋父恋母关
佛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中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其中儿童期(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个案:今年3月,靖江新婚不久的朱某被锤杀。其凶手是朱某妻子的网友胡某。胡某有3个姐姐,家里想要男孩,就将胡某装扮成男孩抚养,造成她常忘记自己是女儿身,成人后对男人不感兴趣,喜欢温柔女性。与朱某妻子结识后,与她多次“开房”见面,相互拥抱、接吻,但胡某暗示自己性功能有问题,不能过夫妻生活。
心理学认为,儿童期由家庭造成的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错误,是导致同性恋的一个因素。男孩玩女孩玩具,女孩玩男孩玩具等,均不利性别角色的认同。
个案:一位小学6年级的学生最近上课总打瞌睡,一问方知,他最近一段时间失眠了。原来他一直和妈妈一起睡觉。最近爸爸调回南京,在爸爸的批评下,他只好离开妈妈独睡,但妈妈不在身边,他竟无法入睡。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期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幼儿对自己的异性生身亲长即父亲或母亲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之情,同时伴随的是对同性生身亲长的敌对感。这就是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在此阶段,双亲对儿童的性本能既不采取过分抑制,也不采取过分刺激的合理态度,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阶段。
若反之,儿童的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影响今后的性取向。
此个案说明,做母亲的过分宠爱儿子,造成母子间异常的情感连结太强,儿子对母亲过分依赖,缺乏对父亲的性别认同。
因其对父亲不认同,其潜意识里会产生如果离开同性爱关系,自己就没有机会战胜同性、控制同性,显现自己的强大,进而产生同性恋。
2、不要将异性妖魔化
孩子在青春期,若为制止早恋,将与异性交往妖魔化,可能造成“性心理发育阻滞”,导致青春期同性恋情况出现。
个案: “每当我看到她,总有抑制不住的冲动”,“今天下午我又看到她了,她真漂亮,我真喜欢她”,“她冲我笑了一下,我整天都非常高兴,难道她也喜欢我吗?” 这一段段记述初恋感觉的日记,是一位高中一年级女生写的。据介绍,其母亲从初中起就对女儿进行禁止早恋的严厉教育。
个案:一位母亲自儿子上大学后,她几天一个电话,叮嘱儿子要以学业为重,不要早恋。儿子的同学说,他英俊洒脱,追他的女孩子很多,但他却一个也看不上,她当时还挺高兴。前几天她听说,28岁的儿子和一位俊俏的男同事合伙租公寓,形影不离,才着急了。
从性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同性恋现象被认为是性心理发育的一个阶段。
孩子在成长的阶段都是需要偶像的,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处于一种人类本能的崇拜需求,女孩子喜欢模仿其他漂亮女孩的走路方式,而男孩子喜欢出名的运动员,喜欢运动展示自己的力量,其实这都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模仿和希望得到自我被同性和异性认可的需求。
进入青春期,由于荷尔蒙的分泌,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果家长由于担心孩子会早恋而极力地压制孩子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就会让孩子的心理滞留在“同性偶像”的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同样有天然的爱的需要,既有爱别人的需要,也有被爱的需要,若长时间不与异性交往,这份爱无法释放,就会很自然地偏向到同性这面来,因为他(她)觉得和同性在一起才安全。
3、男孩女孩都需要父爱
不良的家庭或环境,令成熟的异性恋驱力被阻滞或者歪曲,这也是同性恋发生的重要原因。
个案1:有一位小青年考进了一家大公司后,对一位英俊的男上司十分迷恋,上司加班他心疼,情不自禁地要给他去买夜宵。妈妈给他做的好吃的,他总想分给上司吃。
个案2:有位初中女生,特别喜欢和身高马大的女同学为友,觉得这样才安全。据介绍,她父亲在外做生意,很少回家。
心理学认为:父亲是孩子“渴望成熟,崇拜权威”的偶像,孩子在幼年时,其父亲若是严厉的、权威的,对孩子批评过凶,就会造成孩子在向父亲认同方面出现障碍。
男孩子向竞争者(父亲)认同,希望自己能像父亲一样强大,如果出现认同障碍,他就希望能有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强者来保护自己,而同性恋。
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也会有一个“恋父”的过程,如果这种情结被严父所伤害,也会产生对异性的恐惧,进而发展成同性恋。
如果生活在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单亲家庭,或父亲工作太忙,很少见面,都会造成父爱缺失。父爱缺失,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影响人的性指向。
一边是父亲性格懦弱,好生气、有破坏性,或是消极、孤僻、无足轻重,一边是母亲强大,盛气凌人,过分庇护孩子,这样可使“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
个案:《红楼梦》第九回这样描写宝玉和秦钟的关系:“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儿睡下,咱们再细细的算账。’”
心理学认为:周围有太多的女性,如:母亲,姐妹,姑姑、阿姨等,使该男孩的思想言行都倾向于女性化,而习惯于女性的行为模式。
在女孩子堆里长大的贾宝玉是一位双性恋者。他既喜欢林黛玉、薛宝钗,也喜欢同性的蒋玉菡、秦钟以及柳湘莲等。
现在幼儿园、小学都是女教师,对孩子性取向的形成,是个不好的环境。
个案:张国荣家兄弟姐妹10个,父母又婚姻不谐,这些经历必然会给其带来童年阴影。
心理学发现:儿时的经历,家庭的影响,在同性恋的发生上是非常明显的。
以上个案,虽然不足以认定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同性恋性取向形成的主要因素,但对孩子的性取向应该有一定的影响。
4、同性恋遭遇时尚土壤
成人后,情爱创伤,时尚文化,都是同性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案:前不久,一位在宁的打工妹因女伴要回家结婚而想跳楼自杀。她早两年十七八岁刚外出打工时,遭人强暴,之后家人怎么让她谈男朋友都不肯谈。打工时和现在的室友结识后,租房同居,相约厮守一辈子。
个案:张国荣早年也交过很要好的女友,后来发现只为他的钱而与之绝交。
个案:柴可夫斯基结婚的经验像是一场梦魇,蜜月还没结束,柴可夫斯基就后悔了,他已经濒临崩溃,企图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杀,但是随后却因为受不住寒冷而放弃,也因此染上严重的肺炎。
心理学认为,人若有情绪受创的经验,被强奸,或婚姻失败等,认为自己无法与异性相处、缺乏安全感,可能产生同性恋。
诸多时尚文化,是引发同性恋的“环境因素”。
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唯美主义运动似乎一下子兴盛起来,顺着这激进潮流,同性恋成了上流社会的时尚,王尔德的男友说:“当时男风如此盛行,也只有那些长相委琐之辈才从来没有搞过同性恋”。
我国现在的时尚文化,可能是同性恋的沃土。如,为竞争,女孩当男孩养,日趋中性化;男孩又被娇惯得像温室中的花朵,阴柔娇弱,更有哈韩哈日风盛行,男孩以装扮得阴柔为新潮,等,这些都不利年轻人性别角色的确立。
现在社会角色没有了明显的分工,白领岗位,可男可女,也不利性别角色的确立。
经济因素在同性恋的发生上可能也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对男性,由于经济贫困无力娶妻或者出于一种逃避男性责任的潜在倾向,易导致同性恋。
5、可以找到异性的真爱
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同性恋?
早在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理事会就确信,同性恋不是一个精神疾病。
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维也纳人权公约说: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因此,对于已有同性恋倾向的成年人,应尊重个人对自己改变的态度,减轻他们因社会文化引起的内心冲突。
但是,对那些由于同性恋行为,导致心理矛盾、焦虑,有了性心理障碍的,严重地影响正常生活了,就要接受心理治疗了。上边说的那位因为恋人要回家结婚而要自杀的打工妹,就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同性恋人中,相当一大部分是因为性心理发育过程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造成性认同障碍,是一种性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对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应该及时干预。
专家介绍,临床接触到的“后天”的同性恋,许多都会迫于社会压力接受另外一个异性作为自己的爱人。其中也有一些婚后慢慢由同性恋转向了双性恋,最终接受了异性恋。就有这样的一位同性恋女孩,最终接受了一个“白皙、羸弱、秀气”的小男生作为自己的爱人,而她也继续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
后天的同性恋者,是可以在性别转换中找到自己真爱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父母过分围堵孩子早恋造成的后果,希望每个家长阅读之后能够进行反思,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是对孩子进行施压了,虽然说同性恋并没有错,爱情不分性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对同性恋还是比较排斥的,所以父母要及时的引导孩子,不要将孩子与异性的接触交往看得那么不可饶恕。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且有个正确的交往观,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