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睡人”跳槽也未必能醒过来

浏览 8

  刘铁榜的讲座以预防职业倦怠为主题,而在本月5日,“中国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高层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便着重探讨了职业倦怠现象,吸引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官员,以及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精神卫生机构负责人参加,足见专家们对促进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而近年发生的多起职业人士轻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凸显职业人群心理卫生现状堪忧。哪些人群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频繁的跳槽能解决这一问题吗?有哪些积极应对方式?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刘铁榜。

  “企业睡人”让企业也倦怠

  刘铁榜告诉记者,深圳职业人群的最主要压力来源是工作,而工作压力的可能后果就是导致职业倦怠,即在持续付出和压力下出现的身心耗竭的状态,没有工作热情、感到极度疲劳,对自己的评价倾向于消极,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才能,而且繁琐、枯燥无味。出现职业倦怠的员工,又被称为“企业睡人”。

  根据两年前的“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在以100万上班族为对象的网络调查中,61%的上班族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对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并对工作的意义持怀疑态度。调查结果基本与2004年调查持平。

  刘铁榜指出,职业倦怠状态下,员工出现“三低三高”的特点,即低凝聚力、低出勤率、低增长率,高紧张度、高事故率、高离职率。“当一个企业或机构很多人出现职业倦怠,这个组织就倦怠了。”

  跳槽未必能解决问题

  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在职人士因为职业倦怠而选择跳槽,尤其在新入职者中较为多见,也许是跳槽成了习惯,一看到升职或加薪无望或人际关系不佳,就选择跳槽,到另一家企业寻找机会、试试运气。于是有人5年间换了4个工作,有人换工作的频率为每半年、甚至更短。不过刘铁榜认为,跳槽不一定都能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由于职业倦怠更主要的是企业或组织原因,因此当离职率比较高时,机构要反省自己,是否需要对员工的待遇、环境等做些改进。另一方面,有些离职确实会给自己制造一些新鲜感、找到新的机会,不过,对于有了倦怠感的员工来说,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跳槽就能找到工作的乐趣的。”

  刘铁榜进一步指出,如果因为人际关系疏离而跳槽,这是一种回避,反而会弱化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快速脱离不喜欢的环境表面上似乎会让人获益,但这是一种短暂的心理获益,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本来就是多样的,我们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以及与不同人交往的能力,如果因为人际因素没有解决好就跳槽,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另外,需要不断地换工作的人,他们特别喜欢新环境,在新环境里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快乐、热情、富于感染力,因而特别引人注意,他们也喜欢沉醉在这种感觉中。当新鲜感过去,人们知道了他真实的能力,他也不再是被关注的中心,厌倦、沮丧、压抑、愤怒便会回到他的心里,于是很自然地谋划新的跳槽。”因此有些人在一生中不断地经历着职业倦怠。

  加强心理建设很重要

  职业倦怠已成为职场流行病,由此引发的心理与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刘铁榜认为,职业倦怠并非不可克服,加强心理建设、努力适应环境,心灵的能量能很快得以恢复。他表示,如果已经为职业倦怠所困,想要改变现状,有两条出路:一是寻找新工作、重新再来,二是改变自己、适应岗位。“不过,即便是跳槽了,如果不在心理建设上多下工夫,你会发现到了哪里都是一样的,因此还会经历倦怠也许很快又要重新找工作,因此勇于改变自己、积极适应环境,显得更为重要。”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有关,不过,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渊博、地位有多崇高,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刘铁榜指出,压力究竟是好是坏,取决于个体态度及应对方法。我们要对职业倦怠有明确的认识,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能说明个人能力差,而是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必过于自责,不妨将对压力的消极回避化为积极运用,要相信压力同时也是成功的特效药。“感受到压力时,要寻求社会支持,可以与亲友或同事一起讨论目前的情况,既可以有效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也可以通过交流获得启发。”他提醒职场人士同时还要坚持终身学习,经常充实自己,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并且在忙碌中不忘给心灵留点空间,多与家人呆在一起,或给自己休假、做些运动。刘铁榜认为,灵活的身体、快乐的心灵、良好的亲友关系,都是对抗职业倦怠的良药。

(实习编辑 陈奕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