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速看!”“万分危急!”当你点开一篇“震惊体”网文时,也许有人正在收割利益。记者近日跟踪一起制作“标题党”虚假推文的网络黑产案件,揭秘流量变现背后的“生意经”。(11月7日新华社)
动辄就是“震惊”,不然就是“有大事发生”,还有就是“不看后悔”“不转不是中国人”……用危言耸听的标题,骗取网友的点击,这是很多“标题党”内容生产者的惯用操作。外界对此也是深恶痛疾,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内容,反而不会点开,因为不少人早已有了“金钟罩”,对此有天然的免疫力。只可惜,对很多老年人来说,他们对此缺乏足够的判断与认知,很容易成为被收割的“韭菜”,我们周围,转发类似内容的人,基本上都是老人。
看起来,似乎只要不给老人绑定银行卡,不让他们的支付宝或微信有太多的余额,似乎也影响不大,因为他们的“经济损失”不会太大,而且,“标题党”赚钱的方式,不少也不是为了从用户头上圈钱,而是通过流量和点击赚钱。如此一来,“震惊体”便可原谅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经济伤害是一种伤害,精神伤害也是一种伤害,这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在被“震惊体”干扰之后,很多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是不太好的,甚至会凭空增添很多焦虑,这同样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考虑到“震惊体”带来的社会危害很大,社会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对此我们就不能听之任之,任由其野蛮发展。因为,这是网络空间失序的一种写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方面,国家网信办今年1月发布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就重点强调要打击虚假信息、虚假流量等违法违规行为。显然,以“震惊体”为代表的网文,就是其整治的重点对象。眼下需要做的,就是将这样的规定严格落实到位,让其落地生根。
具体来说,则需要多措并举,形成治理这一乱象的社会合力。一则,公安机关对于编造虚假信息、非法引流推广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依法严惩,做到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绝不能姑息纵容;二则,要明确各大平台的“守门人”责任,任何内容的出现都需要以平台作为载体,那么对平台方而言,就不能置身事外,听之任之,而应该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三则,对年轻人来说,也应该多和老年人沟通,多给老年人普及常识,甚至可以拿周围的例子来说教,让老年人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提升自己的甄别意识。
“震惊体”网文是不该存在的现实之“恶”,无论大小,都应该整治。只有多措并举,集纳各方力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顽疾,让其无立锥之地。而这,也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之必须。(杨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