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广州永庆坊,一股传统与时尚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广州永庆坊摒弃了“推倒重建”的模式,秉承“修旧如旧,新旧融合”的微改造理念,用“绣花”功夫,为这一历史文化街区重新注入活力。(6月15日中新网)
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要更好活在当代,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建筑年代久远,破损现象比较严重,要保护这些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不能推倒重建,更不能大刀阔斧,唯有拿出“绣花”的功夫,才能让那些亟需保护的古建筑群、历史街区等更好地“活起来”“火起来”。
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不靠“刀”。就如广州最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这里有不少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国建筑,历史文化积淀厚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也一度成为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辖之一。用什么来改造?当地就是靠“绣花”功夫进行活化升级,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以历史人文融合为抓手,支撑老建筑修缮,还老建筑原有的精神风貌。让群众感受到古色古香的文化厚重,又体验到时尚在这些古建筑里活力迸发。这样的保护,将古建筑融入日常生活的保护,既能为现代生活增色,又能为文化消费助力,增加了文化自信的厚重。
要让古建筑群“活起来”,在保护和传承上只有在“微”上做文章。采用“绣花”功夫去复原它的“前世”,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一味地“大刀阔斧”,修改过后古色古香就会失真,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多尊重其本真,多用科学细致的方式来进行改善,这样,即使保护工作辛苦点,时间稍长点,但历史文化的内涵不会流失。
要让古建筑群“活起来”,保护当中更要普及各种法律知识。让法律援助多和当地的古建筑保护建立联系,才能及时对民间保护古建筑、传统非遗等遇到问题时有法律支撑,增强全社会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从而有效突破其难点,让一些在非遗传承上存在的争议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让保护与区域、民族的地理联系和文化血脉联系更加清晰,减少传承和发展所产生的不当变化,让历史文化街区更好地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地标”。
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不靠“刀”,要靠责任、靠担当、靠科学,这样历史街区才能更好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定格民族的文化记忆,绽放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