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一轮寄乡愁

浏览 15

在中国的节日谱系中,中秋节形成的比较晚,但却在中国人的心中位置最重。除了春节,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要算中秋佳节了。

为何中国人喜欢中秋节?我认为首先是一轮明月勾起了中国人的无限乡愁。中秋节源于华夏先民的月亮崇拜。祭月的传统实际上形成在周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应该说,周朝祭月并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天子的祭祀礼仪。《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也就是说,天子祭日的时候要在早上,祭月的时候要在夜晚。在古代,天子祭月的时候常常发生遗憾的事,那就是天子祭月的时间选的是秋分,并不是选在月圆的“望”日。

因为我国的农历是以月亮绕着地球转的周期而制定的,当人们把农历初一定为“朔”时,“望”则要视月球的运转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月圆出现在十五,所以初一的月亮十五圆。应该指出,一年中每个月都有十五,月亮圆的机会很多,上元节就是农历第一个月圆之夜, 所以称元宵节。可奇怪的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月圆之夜却是农历的八月十五,认为这一天的月亮是最圆的。也许是因为秋高气爽,一轮明月照神州,月亮出奇地美丽,于是,中秋成为了中国人的月圆节。

当然,并不一定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的,也经常发生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甚至十七圆的现象。这从天文上很好解释,导致满月来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月球绕地球的公转速度并非恒定,而是受几百种因素干扰。所以月球绕地球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所经历的平均周期是29.53天,但最长与最短周期相差13个小时。如果“望”以前的脚步慢,则从“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或十七圆”。

应该说,月圆成了中秋节团圆主题的一个鲜明的自然符号和文化符号。中国人传统文化中有圆的思想,比如易经太极阴阳图都是圆的,团圆是中国人过年过节最重要的精神表达,春节是庆祝团圆的,清明是另一种含义的团圆,中秋更是契合了中国人的精神原点——月圆人团圆的吉祥寓意。在世界上,也许只有中国人见到一轮明月,心中会油然生出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代诗人的这些佳句,像挖心一样触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也许外国人看月还是月,但中国人看月不是月,看到的是心中的故乡。

月亮在中秋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魂魄,表达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一轮明月下,是家庭的悲欢离合,也是国家的山河变故,家与国的交集成为每一位华夏儿女的精神呐喊。中秋将月亮的形象定格成家国的形象,永远雕刻成一轮巨象。

相对于一轮明月,小小的月饼也寄寓着中国人的情怀。作为中秋节不可替代的节日食品和节日礼品,月饼成为了中秋节的主角,千百年来扮演着中国人中秋团圆桌上最美的分享物。月饼究竟是哪个朝代产生的,有不同的说法。有说唐朝产生的,因为有胡饼,传说是杨贵妃给月饼起的名。也有说是宋代产生的,因为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怡。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衣。”(《月饼》)也有说是明代产生的,与朱元璋起义有关。尽管说法不一,时代相距甚远,但都说明月饼的发明对中国人意义非凡。中国人的礼仪最早与饮食文化有关,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先。在遥远的古代,最好的饮食首先是祭祀天地祖先的,而不是满足人口欲的。因此,月饼的出现首先也是祭祀月神的需要,即礼敬月神的献供。在这一点上,月饼似乎一直都尽职尽责。

当然,月饼除了祭月,更重要的功能是成为分享中秋的美食。月亮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于是共享一轮明月,共品团圆的月饼,就成为中国人中秋节的最佳配置。很难想象没有月饼的中秋节是怎样的?久而久之,月饼有了更大的象征意义,品月饼就是品心中的月亮。月饼如今成为了中秋节的礼品,送月饼是家人的节日问候,也是朋友间节日礼仪的情感传达。

花好月圆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表达,也是中秋佳节的生动写照。秋夜,朗朗天际、月亮皎皎、桂树飘香,有情人花前月下私语,那是怎样的浪漫和幸福。

作为中国第二大节,中秋节在气韵上与中国人的精神魂魄相通,而且节日习俗也丰富多彩。在美食上,秋风至,蟹脚肥,中秋节吃大闸蟹成为一道新风尚;在娱乐上,“偷菜”“舞火龙”“烧中秋”,都非常好玩,厦门的中秋“博饼”更是十分盛行;在非遗文创上,老北京的“兔儿爷”神态逼真,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今天的中秋,应该更有趣一些、更生动一些、更接近时尚一些 ,这样对中国人的未来会更有吸引力和文化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