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波密天就带着情绪,群山雾锁。 车子在条石路上蹦迪,原始森林茫茫苍苍。只有松衫树上垂下的“流苏丝线”诠释着这方土地的固执。 皑皑的雪峰降压着冷气,又抬升着印度洋的暖流,造就着葱郁和寂凉。虽说是中秋,但老天丝毫没有悲悯,日隙间一会儿雪粒,一会儿细雨,逗的我弄不明白如此的环境怎么被赋予个圣洁的名字,墨脱! 这是*人称为“花朵”的地方。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山东段与岗日嘎布山脉的南坡。据记载,1985年才开通到临县米易、波密的马行道,1995年,政府修了临时公路,可刚开进一辆“解放”车便被雪崩塌方堵在里面再无出来。2013年10月31日终于摘去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帽子。 墨脱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中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3万平方千米面积仅1万来人,海拔从7787米跌到200米。 我是冲着雪域高原、西藏的江南、佛国圣境来墨脱的。要是在过去莅临必翻嘎隆拉雪山,好在如今只走了3公里嘎隆拉隧道。短短3分钟让筑路工人奋战了8年。 过隧道下山涉水,在原始森林里穿行,目睹广东省援墨工作队打造的仓秀措,钢架桥,心底即刻升腾起祖国富强昌盛的温暖,但马上就遭遇了蚂蟥路段的恐袭。早就听说热带雨林的蚂蟥嗜血如命,当年滇西的中国抗日远征军翻越高黎贡山有不少人为此丧命。据说这种旱蚂蟥都隐藏在树上,草丛、或水沟旁,只要人一路过便贴上身来。瞅着车子天窗外的树影,明知是密闭的空间,却唯恐这不速之客溜进来。 自然界的神奇让人捉摸不透。是谁把雪山、森林、江河、花园糅合在一起?佛徒认为那是佛祖的智慧。 卓玛拉神山上有座仁钦崩寺,距离墨脱县城10余公里,是藏传佛教的宁玛派(红教)寺庙,是是墨脱修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寺庙,寺奉莲花生大师。相传莲花生大师是印度高僧,是他将佛教传入西藏。据说莲花生大师为了寻找神山圣湖,游方墨脱,发现这里群山若莲,便修寺弘法,将地名命为“博隅白玛岗”,意为“隐秘的莲花”。 如今的仁钦崩寺坐莲中央,是座有12面墙和东西南北四门的石木结构三层建筑,在1950年墨脱8.6级地震的基础上重建,每年周边的印度、尼泊尔都有许多信徒来朝圣转山。 门珞文化是墨脱的金招牌。这里的拓荒者是门巴族、珞巴族。二族没有文字,靠代代口述来传承本民族文化。感谢我的老乡南阳籍军队文化工作者冀文正史海拾贝,1950年3月,作为文化干事随18军进藏,翌年在一名珞巴族向导带领下翻越海拔5800米的金珠拉山口,进入墨脱。历47年研究精通汉、藏、珞巴、门巴语言,先后撰写百万字《珞巴族风情录》、《门巴族风情录》等著述,将门珞民族文化的魅力通过央视《墨脱》专题展现在世人面前。 驻步莲花阁(墨脱门珞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一览墨脱全景,一条长长的白色云雾笼罩在雅鲁藏布江上来回游动,就像一条白色的巨龙游荡在峡谷之中,形成了壮丽的自然奇观。云之上,山之下的我飘忽在仙界之中,灵魂跳跃山外,一时《酒干倘卖无》,人,只有在清净无欲的状态才发现尘世的自己。 过藤网桥和雅鲁藏布江逗趣。这种藤网桥是墨脱早年间最重要的渡江通道之一,它是用当地森林里的滕竹编织而成。在墨脱没有桥的年代里,当地民众为了渡过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江,想出了用滕竹编织桥梁的方法。他们将钢索的两端固定于两岸,再用粗细不等的藤竹编织在上面,就成了一个渡江的桥。藤网桥没有桥墩,也没有木板,人走在上面随风左右摇摆,惊心动魄。特别是那江水一泻而下,浪花几乎虏走你的眼睛,要是没有功夫,腿是立不起来的。此时此刻我活像只蜘蛛,手脚并用终于逃离网隧,心却“掉”进了雅鲁藏布江。 果果塘大拐弯是游墨脱必去景点,距离墨脱县城约12公里。一路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此陡然绕着山峰来了一个180度的回旋,形成了像果果糖样的湾流。恢弘迤逦,奇异壮观。大拐弯的江水是碧绿的,它像一块圆润的翡翠扣,镶嵌在郁郁葱葱的峡谷里,伴着浮在碧绿江水之上的薄云,张扬着虚无缥缈神韵。不一会儿,濛濛细雨来了,伸手抓一把,似水似气,氤氲淡霭。我沐雨眺思,印度洋的水汽就是通过此通道缩小了这里南北自然带间的明显差异,造化热、温、寒症候物象,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南北生物混合并存的多样性。 莲花圣地,世外桃源。我在想,雅鲁藏布江之美不仅仅美在它的谦逊,甘愿匍匐在7776米的南巴迦瓦峰脚下,还美在它审时度势、勇往直前的性格,该猛就直,该曲委徊。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唯有与时俱进、勇往直前,方能成就宏图大业! 墨脱还有很多令人神往的地方。汗密原始森林、日照金山多雄拉、布达切波雪山、日那才崩溶洞等等。我愿把心寄与此,伴莲洗尘,沐雪淘泓,哪怕化为一丝水汽,乘云映日,抹一笔人间春虹。
【编者按】:随笔写意,叙述清晰细腻,大自然的景色,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问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