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入住时小区花红柳绿,草坪青青,各类配套设施完好,更喜小区内人少车少,每天秩序井然。每天下班一进小区,总觉得每位业主都睦邻友好,温文尔雅。傍晚,落日的余晖下的小区的绿道上散散步,双休日在小区公园长廊里晒晒太阳,让我对小区生活环境十分满意。 但时至今日,随着大量业主入住,私家车激增,整个小区的空间几乎被车辆占据,草坪上、过道上全是车辆,因为停车问题的纷争频起,业主与物管之间相互不信任,矛盾重重,这些因素又导致收缴物业费困难,而物管因为费用“捉襟见肘”,影响运营维护质量,业主生活体验不良……这已然成了一个死结。 这已不仅是我所在小区遭遇的治理窘境,小区中有这样问题的比比皆是。现在的县城小区,与几十年前传统意义的“村”是完全不同的,“村”是开放的,人与人建立在家庭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大家是相知相熟的,人一旦相熟之后,就会形成天然的道德制约力量,人与人之间谅解度也会提升。 在农村依靠传统道德的力量来进行治理是有效果的。而小区不再是一个“共同体”,人口流动频繁、利益诉求多元,是标准意义上的“陌生人社会”,小区越大,人与人之间的“封闭性”就越强烈,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关连”,大家都是陌生的,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制约力”就会缺失,而用“法”来治理小区还“在路上”,这是导致小区管理乱象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各类生活小区,经常可以听到物管人员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业主素质太差”。“素质差”的背后就是道德约束力的大打折扣,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中,如果单纯的行使泛化的道德宣教和倡导真的徒劳无益的。 路径只有两条,一条是用法治来滋养道德,要建立在完备的法律体系让“法律”能够覆盖生活小区的方方面面,但目前来看这显然是一条长路。另外一条是重建小区“共同体”,现在微信、QQ等通信技术给小区回归“熟人社会”创造了便利条件。如果物管能够利用起来,既有线上互动,又有线下活动,形成业主之间的地缘、趣缘、志缘、业缘,就可以让社区里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让疏远的邻居亲近起来,这对社区管理和治理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破解小区治理死结,这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值得一试。 【作者简介】白韶钟,莘县俎店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副主编)
我的小区
浏览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