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

浏览 18

情到深处 文/李清玺

“有一位八十多的老奶奶可以孝敬,你真幸福!”

每每提起奶奶,人们都流露出羡慕的眼神,透过这种眼神,我读出了他们内心深处,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苦涩。

奶奶年纪大了,生活的半径却小了,眼里仅剩下了家庭,心里也只装着家人。今天想这个,明天盼那个,牵挂和结记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九口之家,四世同堂,多么美满和幸福呀!可谁又能把四世同堂和空巢家庭联系在一起?

我家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辛辛苦苦供子女求学,认认真真安排孩子接班,到头来谁也不能守在身边,奶奶、父母独自生活在乡下,一位古稀两位花甲,空巢的滋味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了解。

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星星碰月亮,很难凑在一起,但在回家这个问题上却心有灵犀,不用招呼,谁得空儿谁回去,你来我往,填补着家庭的空白。用心给老人做一顿饭,细心帮老人洗一次澡,耐心陪老人聊一会天儿……

倘是节假日,大家便彼此相约,陪着爱人带上孩子一同回家。得到电话通知的老人们分头作着准备,奶奶等在客厅,妈妈收拾院落,爸爸出门采购,各忙各的,那场面真像要办什么大事。

不一会儿,北面的到了,南面的也来了,远处的到得不晚,近处的来得也不迟。之后,杀鱼宰鸡,煎炒烹炸,锅碗瓢盆之声不绝,追逐打闹之声不断。大家谦让着落座,边吃边说,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偶有孩子来不了,奶奶的兴致便减了一半,“孩子不来,你们来干什么?”像是遗憾,又像是抱怨。对隔代晚辈,奶奶格外上心,心肝宝贝的,见不到哪一个都像丢了魂。

奶奶常说,过日子过得就是人气,人旺,家庭才旺。因此,她不怕吵,不怕闹,怕的是孤单和冷清。因此,除了孩子上学,我们都要把奶奶的“开心果”带回来,那几乎是不成文的约定。

又是一年除夕,团圆饭后,大家照例围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明星陆陆续续出场,高潮一个接一个迭起,但真正把晚会推向极致的,还是那首《常回家看看》。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翘首以待的奶奶、倚门而立的妈妈、守着电话的爸爸,他们等着、盼着……这熟悉的歌声,仿佛一枚石子丢进水里,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朴实的歌词,又像一颗螺钉,一环紧似一环,深深地嵌入心里。妈妈不会唠叨,也从不抱怨,只会干活,她坚信干给孩子们看胜过天下最好的说教。爸爸喜欢做饭,他常说:“用心做出来的饭菜,最香!”

“生活的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年轻时,困难和委屈都写在脸上,动不动就要回家,哪怕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如今,真正顶家过日子了,所有困难又都不愿让别人知道,甚至是父母。不告诉父母,他们未必不会知道,一无所知比无能为力更让人难以接受,这对他们来说,才是彻头彻尾的伤害。

“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歌声停了,我情不自禁地望向父母,突然发现,父亲眼里竟噙满了泪花。母亲忙打趣地说:“你瞧,多没出息,一听这歌就掉泪儿,好像心里有多大委屈!”

之后,很多天,父亲的眼泪都在我心里打转。

诚然,在回家这个问题上,我们得到了父母的认可,也赢得了乡亲的赞许,但百密终有一疏,老人们情感深处的东西,我们未必就能找到答案。

热闹是幸福的,也是短暂的,但热闹之后,接踵而来的又是一个长长地等待。我们想尽了办法制造热闹,制造出的热闹也温暖了他们的心,但冷清终究还会到来。热闹和冷清形成的巨大反差,才是他们心中隐隐的痛。

老人的健康和舒心,为我们赢得了好名声,但那只不过是把父母的功劳记到我们头上。如果切实生活在他们身边,照顾奶奶的重担注定会落在我们肩上,妈妈也许会像大多数母亲一样,早早地退下来尽享天伦。而今,她的班有谁来接呢?

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过一种体面的生活,是我们所想,也是父母所愿,这是家族的信念,更是家庭的支点。父亲的眼泪,是情到了深处,是我们生活的动力,更是我们追求的源泉。

老人的健康,是我们的福分;我们的幸福,是老人的牵挂。

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她,凝聚了太多的期许,孕育了太多的牵挂。家,永远的温暖,永远的港湾。

回家,只有回家的路,才最短!

(责任编辑:副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