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另一边
王广红
离开家乡已经快十五年了。每月农历十六那天,我都会不自觉地抬头仰望那一轮明月。我想,母亲也应该在月亮的另一边张望。
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在晴好的夜晚,带我去村边的小河边看月亮,那时候的月亮格外的亮,尤其是十五十六两天,倚在母亲的臂弯里,听母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对幼时的我来说,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
皎洁的月光洒在村子的房梁上,像一块碎玉,我从小就喜欢这样的美景。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在异乡思念母亲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小时候,母亲其实不喜欢中秋之夜的月亮。
那时候,每到中秋之夜,母亲都不会再带我去村边看月亮。母亲早早地做好晚饭,然后就匆匆地催我和妹妹入睡。年幼的我们,就在母亲的督促下钻进稍有凉意的被窝,酣然入睡。那时的我,并不能发现有什么异样,因为我还不明白“中秋节”到底意味着什么。
过完十五,第二天到学校,同伴们都会拿出昨晚没舍得吃完的月饼,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当我意识到八月十五大家都要吃月饼的时候,我突然委屈地哭了。回到家,我喊着,娘,为什么不给我买月饼?母亲一怔,然后就愣在那里,不说话。对此,我只有不解。
后来,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母亲就跑到村子西头的代销点,用几斤麦子换回一块稍大的月饼,然后一分为二,给我和妹妹。每年的中秋,我从没见妈妈吃过团团圆圆的月饼。
成家之后,我又忆起儿时的疑惑。两鬓泛白的母亲对我说,那时候我们的家,穷啊,哪有剩余的钱去买月饼。你爹在外面,一年累死累活也挣不了几个钱。用麦子换,又怕平时饿着你们兄妹俩,唉……说这话时,母亲面带愧色。
母亲那一声叹息,也令我为幼时的不懂事感到内疚与难过。
现在,母亲已经衰老得不能从村子里出来,只能坐在院子里,与父亲相伴。每次,我给老家去电话,母亲就会说,儿啊,晚上的时候,想我和你爹了,你抬头看看头上的月亮就行了。我和你爹一准在院子里看着它呢!娘,我记下了。我在这头答道。
(摘自05年10月7日《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