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在考什么

浏览 13

我们到底在考什么

赵凯荣

  前些天,新的高考大钢又出来了,令我费解的是,为什么高考非要有个统一的大纲不可?这不只能加强应试教育的程式化吗?此外,大纲中说,明年物理、化学等科要比往年增加计算难度,这也着实让我费解,难道在物理、化学中,计算的"素质"比"思维的素质"更重要吗?也许我们的考官们忘了,莱布尼茨和帕斯卡之所以发明计算机,其初衷正是"为了将那些天才的头脑从奴役它们的烦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这不禁使我想到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盖尔曼教授曾援引过华盛顿大学物理系教授卡兰得拉一篇名为《气压计的故事》的文章,其中很形象地说明了对物理学来说,学什么和考什么是最重要的。

  很久以前,我接到我的同事的一个电话,他问我愿不愿意为一个试题的评分做鉴定人。好像是他想给他的一个学生答的一道物理题打零分,而他的学生则声称他应该得满分。这位学生认为如果这种测验制度不和学生作对,他一定要争取满分。导师和学生同意将这件事委托给一个公平无私的仲裁人,而我被选中了……

  我到我同事的办公室,并阅读这个试题。试题是:"试证明怎么能够用一个气压计测定一栋高楼的高度。"

  学生的答案是:"把气压计拿到高楼顶部,用一根长绳子系住气压计,然后把气压计从楼顶向楼下坠,直到坠到街面为止;然后把气压计拉上楼价顶,测量绳子放下的长度。这长度即为楼的高度。"

  这是一个有趣的答案,但是这学生应该获得称赞吗?我指出,这位学生应该得到高度评价,国为他的答案完全正确。另一方面,如果高度评价这个学生,就可以给他物理课程的考试打高分;而高分就证明这个学生知道一些物理学知识,但他的回答又不能证明这一点……

  我让这个学生用6分钟回答同一问题,但必须在回答中表现出他懂得一些物理学知识…在最后一分钟里,他赶忙写出他的答案,它们是:把气压计拿到楼顶,让它斜靠在屋顶的边缘处。让气压计从屋顶落下,用秒表记下它落下的时间,然后用落下的距离等于重力加速度乘下落时间的平方的一半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看了这答案之后,我问我的同事他是否让步。他让步了,于是我给了这个学生几乎是最高的评价。正当我要离开我同事的办公室时,我记得那位同学说他还有另外一个答案,于是我问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回答说:"啊,利用气压升测出一个建筑物的高度有许多办法。例如、你可以在有太阳的日子在楼顶记下气压表的高度和它影子的长度,又测出建筑物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利用简单的比例关系,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很好,"我说,"还有什么答案?"

  "有呀,"那个学生说,'还有一个你会喜欢的最基本的测量方法。你拿着气压表,从一楼党梯而上,当你登楼时,用符号标出气压表上的水很高度,这样你可以用气压表的单位得到这栋楼的高一度。这个方法最直截了当。"

  "当然,如果你还想得到更精确的答案,你可以用一根弦的一端系住气压表,把它像一个摆那样摆动,然后测出街面和楼顶的g值(重力加速度)。从两个g值之差,在原则上就可以算出楼顶高度。"最后他又说:"如果不限制我用物理学方法回答这个问题,还有许多其他方法。例如,你拿上气压表走到楼房底层,敲管理人员的门。当管理人员应声时,你对他说下面一句话,'亲爱的管理员先生,我有一个很漂亮的气压表。如果你告诉我这栋楼的高度,我将把这个气压表送给您……'"

  不知诸位读了这段文字有何感想?反正我的感想颇多。我们的物理学是这样考的吗?我们的物理学教员是这样打分的吗?我们的学生能够申诉吗?我们的教师会满足于这样的回答吗?这里有复杂的计算吗?我们的教育者知道莱布尼茨与计算机发明的故事吗?我们到底在考什么?难道在物理学中还有什么比思维和想像力更重要的吗?坦率地说,正是由于对物理学的烦琐的计算和对考试打心底的反感,使我后来没有选择这一专业,多少年后,在我攻读哲学博士时,我仍然耿耿于怀。毕竟我爱物理学,但十分可惜,我自认为比较突出的思维能力却对此帮助不大。我不知道像我这样的情况有多少,但可以肯定地说决不会是少数。最近从报纸上看到美国1999年的大学招生物理考试已经结束,有些考试题很值得我们反思。比如,其中不乏这样的考题:"有没有外星人?试给出理论证明。"这样的考题既考查了学生的物理想像力(须知,没有想像力,任何科学都不可能起飞,但问题是,我们的物理学考试考虑到想像力问题了吗),也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爱因斯坦所言,对物理学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看来,考试是应该从程式化中走出来了。因为它实际上已隐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些考生是素质很高或有潜在素质的,而有些考生是素质较低或缺乏潜在素质的。这种以一种齐一的标准来规范所有的不同性质的人,并因之确定了优劣排行榜,名落孙山者实际上被打上了没有素质或素质低的烙印。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一种游戏规则的产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对人才评判并不是一个好办法。相信如果换一下游戏规则,情况将会有很大不同。有二个笑话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一个喜欢打网球和下国际象棋的爱好者有一天对朋友们说,他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和国际网球冠军,他的朋友很吃惊,再听其详方知,他不过是打网球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下国际象棋战胜了国际网球冠军。

  其实,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素质或潜在素质(即老百姓常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关键是如何发现并怎样挖掘它。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多元化、多样化的测试形式。如果教育部门老是定一些齐一性的标准和要束,那么显然,适应这个标准的游戏规则者自然生存,不适应则死亡。

  实际上。关注"个性教育"或"特长教育",才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它承认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有不同的素质或不同的潜在素质,这也十分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考核要尽可能同其兴趣和潜在素质联系起来。在这方面,钱伟长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据有关报道,他早年考清华大学,理科成绩十分差,但语文和历史却考了一百分,以至于出现了中文系和历史系竞相录取他的局面。但结果,钱伟长选择了考分很低的物理学专业,中国差一点失去一位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考试连这都很难做到。

(责任编辑:副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