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第一夫第

浏览 17

  释放心结

  在咸安地名故事2019采风行结束之前,一直就有一个的愿望,能够在那段时期重新摆正自己,不再是一带而过游客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地名故事辨风者的名义,去重游一次通山古民居“王明璠府第”。

  在咸宁境内有大量可挖掘的古民居资源,通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在咸宁境内,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近5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即咸安沈鸿宾故居,通山王明璠府第。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2处,即咸安汀泗桥镇,赤壁市赵李桥镇),首批中国传统村落1处(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这些古老的建筑,融进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古典审美意识,宗教信仰理念,传统建筑风格等多元素历史文化,通过人文景观,与大自然构成一幅幅山水相依美丽的人类生存图案,述说着古往今来浩渺如烟的往事。

  记得第一次游览王明璠古民居,那是一五年赤日炎炎的盛夏。在咸宁市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秋哥的号召与带领下,我们一行四部小车十几个茶友一起,前往通山腾龙溪体验高山漂流;同行的人中,不乏有旅游爱好者,书法爱好者,地方志自由撰稿人。在咸安地方志自由撰稿名人陈大银老师的倡议下,此次活动沿途首先参观了“王明璠大夫第”。平生第一次走进如此规模宏大,保护完整而且有人居住的古民居村落,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震撼,其次就是惊叹。王明璠古民居宛如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时光仿佛在这里穿越。厅堂之上,廊道之间,雕梁画栋琳琅满目。那些意义深远的楹联、匾额,那些励志的族规、祖训,恍惚中,往昔的繁华依稀浮现,一种庄严肃穆的乡土气息,充斥着青砖瓦房的每一个角落,让人沉醉、流连忘返,不忍离舍……匆匆浏览,深深感叹之间,恨无神来之笔,去捕捉每一次瞬间的回眸,只得用廉价的手机,匆匆地拍下些许旧日陈封已久的片段,来告慰自己的灵魂。惜时光短促,一群人的浏览游玩,无法让我遂心长留,短短的个把小时,无法遍览古民居的每一个角落;匆忙中,亦无处详细询问,致使空有赞叹而成为心中的一件憾事。

  一六年的咸安地名故事采风,因为时间短,任务重,况且又是集体行动,分区分片各有分工,故而在本人所接触到的并具有代表性,诸如沈鸿宾故居,大屋金古民居,金源茂古民居,里头陈古民居,垅口冯古民居,刘家桥古民居,包荒刘氏古民居,王质夫育婴堂,港下王古民居,老屋周古民居等十几处古民居中,除了沈鸿宾故居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垅口冯古民居纳入全省重点文物保单位,经过地方努力申请,有关部门批准拨款正在抢救修缮外,其余的无一不在任其风吹雨打垮塌腐败及至消逝殆尽,这是其一。其二,这些古民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早已无人居住年久失修,而通山王明璠古民居,无论是在规模上,保存完整上都是本人所见到的鄂南古民居之最,另外,至少在本人游览之时,还是有少数居民在内居住的。走进王明璠古民居内,看青石板路面,赏民间风味楼台,炉钩灶火,木床案台,让人有一种回归乡土气息的童真,一切是那么的典雅古朴,令人荡气回肠。回顾与对比之间,便让我有了想去重游通山王明璠古民居,好好地写一写的冲动。然而,因自身的工作性质、家庭条件等因素,从首次游历至今,一晃两年已经过去,而我,依然未能找到合适借口去达到心愿,重游王明璠古明居便成为了囚禁自我的一个心结。

  从记忆中,以及资料搜索整理中,我发现在获得俾益的同时,所有有关古民居的记载,都或多或少地缺乏些对古建筑宅基地建设理念的介绍与阐述,王明璠古民居的史载资料同样缺乏。有关王明璠古民居的记载资料及有关叙述方面的文章很多,可我还是想在借鉴其它有关记录资料上,用自己的理解,去挖掘整理,作为一种释放心结的论述,不管对与错,好与坏,只要自己努力过,写出的纵然是满纸荒谬,也足慰平生。

  古宅回眸

  据咸宁市博物馆历史资料记载,王明璠府第位于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自然村,是清末知县王明璠的府第,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建成于同治时期,是湖北仅存的“县太爷”宅院之一。古民居分为老宅和府第。老宅为王明璠父亲王松坡所建,占地1200平方米。府第即是王明璠退官回乡后修建,占地8800平方米。王明璠府第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成棋盘格横向排列。第一列为家学,粮仓;第二列是青石板墁地的内院;第三列是主体居室房屋建筑,三进三重十一开间的大夫第;第四列为后院落区,分设有后庭院花园,果园。整个建筑群集生产、生活、作坊、学堂、花园、仓库于一体。府第以宗祠为中轴线,两边严格对称布局,面阔11间,进深5间,每进可连通,又各自是一个独立小院。形状各异大小天井有32个,房屋64间。中轴线为一条宽3米、长80余米的长巷,是通往家祠的通道,每进各有封门。长巷尽头,就是王家祖祠,供奉先祖。府第四周高墙围护,院外人工开凿的“玉带河”(吴田港)依院而流,河之东西两处分别建“风雨桥”“功成桥”,两桥为村落连接外界的通道。府第东有荷塘,西有果园,南有竹园,青石板铺地。两旁有“讲经楼”“怡济药房”,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大厨房、牢房和杂役间三十余间。此外,还有花园、花池、戏楼。

  资料记载笼统而杂乱,宗祠规模与座向未能明确记载,玉带河记载更是含糊其辞,荷塘、果园、竹园不知所是,两旁附属建筑未能区别清楚,此外花园、花池、戏楼亦是一笔带过。博物馆简介或许是起一种抛砖引玉引人瞩目的作用,当然,历史无法在此一一还原,更多的详情有待有心人去挖掘整理。

  大路乡吴田村紧邻通山县城西郊,一条悠远流长的玉带河(吴田港),从里山弯曲逶迤而来,贯穿全境。畈上王湾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昔时茶马古道主要的通道之一,王明璠古民居就座落在吴田村畈上王这块沃土上。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华民族的子民在数千年的生活与劳动中,集体智慧共同创造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构筑体系,它在几千的历史沉淀中,不断地发展、改造、适应,从而形成以不同地界、不同气候、不同习俗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王明璠古民居就是一个烟雨江南具有代表性,独特的明清式建筑风格的古民居之一。青砖布瓦,住宅双层建筑,外砖内木,下砖上木式砖混结构。2019年王明璠古民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楚天第一夫第”。

  王明璠大夫第因人名而得,大夫第原名“芋园”,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完善的合理布局,容防卫、居住、教学、娱乐、宗教、休闲等多功能设施于一体,是一座封建社会土大夫阶层古典建筑的微缩,也是封建社会士大夫生活的典型代表。史料载,王明璠自幼家境贫寒,勤奋苦读,27岁中举为候补知县。又有一说,王自幼家境丰厚,其父王松坡为当地有名的茶麻商人,曾经拥有过商铺商号,据史料记载,老宅为其父所建,后一种说法当为史实。家谱记载:王明璠(1829一1906)字奂若,号璞夫。道光28年(1848)县试第一。咸丰八年(1858)中举分发江西武宁任候补知县,因平叛有功,获钦加同知衔,出任乐安知县。至同治9年止,历任江西上饶、丰城、瑞昌知县。在瑞昌“倡筑长堤以捍水患”,人们感其功绩,称该堤为“王公堤”。同治9年,调任萍乡,创“保甲之法”亦全省效之。从政不长,却有政声,被上司誉为“江西干员”。同治12年,王明璠藉回乡省墓之由,归家以教书养老,种竹为乐。数年其父去世,王明璠一直居家守孝,并在父母墓地建起守孝专祠。光绪13年(1884)中越边境发生中法战争,王明璠因原江西抚军力荐复出,交军机处存记,战后发往原省。光绪16年(1887)王因“痛时事日坏,吏治腐败”,时年59岁以扫墓为由告老还乡。光绪21年(1900)“庚子之变”八国联军肆虐北京,两宫西逃,王闻事变“中夜悲愤”,拟《救时金诚》一册,不顾自己已是72岁高龄的垂暮老人,千里跋涉前往西安面圣,为褒其忠,清廷特授“朝议大夫”,字从四品之誉。为父母守孝所建专祠,更名为“王朝议公祠”。光诸32年(1906),王明璠寿终正寝,终年78岁,葬于九宫山北麓蛇山颈。王明璠去世后,芋园随之走向衰落。

  王明璠古民居为老宅和府第,整个建筑群占地约一万多平方米。老宅为其父所建,与府第相隔十余米,五开间一进两重,雕梁画栋肃穆庄严,内重厅堂之上悬有“敬恩祀奉”匾额现存。老宅北面新建有35米的仿古廊道,及旧址修复的“乃心亭”洗砚池、钓鱼台等仿古园林建筑。府第为王明璠告老还乡所建,其构建为砖瓦木混合结构,即外砖内木、下砖上木双层建筑土木结构,廊、道、沟、井,青石板面,基本上原袭了老宅的建筑理念。府第整体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三座门楼,十一开间一进五重。古民居精华之处就是占地3600平方的单体建筑的“大夫第”。其体量之大保存之完整,令人叹为观止。时至今日,双层门牌门额上“大夫第”字样,虽然有些斑驳,但字迹遒劲,清晰可见。

  王明璠古民居按古典意义来讲,应该是一个特殊意义的庄门,属于一个县太爷的私人住宅,座落在畈上王上,畈上王才是一个容同姓多家族的村。史考,村庄本义应为村是村,庄是庄。村大庄小,一个村可包含若干个庄。乡间之地,往往以庄为名,以姓氏称如陈家庄、王家庄、李家庄……以专用称如农庄、茶庄、油庄……庄上往往又冠以庄主,多属于家族式的建筑群体。庄与村在选址、建筑风格上基本一致,一般是依山伴水,交通便利,地势奇特,上应天象,下应民生,依地势而建。按当时的情景来看,王明璠古民居只能是按庄为名,古有坐地为庄之说。观其古民居建在大畈之中,以地势而论,远山环抱,四周士地开阔,建房如下棋,“金边银角草肚皮”,畈中建庄似乎有欠考虑,而古谱中又有“一子定中原”之语,远山罗列有朝奉之意,三才既定,八方拱手。按九宫八卦而论,畈中应中央戊土之地,无冲无克,兵家不争,水火既济,此处建庄,大有唯我独尊之意。再加上人工开凿的护庄河,如玉带缠腰,庄上四围高墙矗立,外墙饰以莲花荷叶形式,形似紫袍,紫气东来,万物兴盛。

  古代建筑学奥妙无穷,依八卦,定三才,和阴阳。明朝开基以来,风水学大兴中土,主要涉及到建筑领域,延伸到清代发扬光大。村、庄、宅、庭、楼、阁、水榭亭台,建筑设计者通过调节开敞与封闭的比例,根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俗习性及高度的适应性,来控制光线和空气的流入量,从防潮、防火、防盗、利民等多层思维空间来进行设计和合理布局,并以各种装饰如木雕、砖雕、壁画、石刻等多种方式,来褒扬宗教信仰,弘扬传统教育,宣传家族荣誉,趋吉避凶等内容,最大限度地渲染氛围,给宗族规范行为,弘扬道德礼义,推崇积极向上,达到光耀门庭,发展壮大的结果理念。

  王明璠古民居,按常理来推,总体建筑设计师应该是王明璠本人。旧时风俗,开基建房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居住,主体建筑布局东西南北,一般是按居室隶属者本人的意愿来规划设建,除非是分配,购置或赠送。庄门的意义比村小,却远远比住宅与庭院大,它的设计理念是站在很高的层次上,本着子孙的将来与发展,家族的开枝散叶及不断壮大的角度上,来营造舒适、宜居家族式的温馨家园,不是一小家一小户的理念,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建筑设计规划。庄门布局,特别是明清古典建筑风格的整体布局,一般是三进、五进、七进、每进既可独立成局,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每进门楼可相似亦可相同,且侧墙留有余地,便于子孙搭墙相连,再造门第。门楼与门楼之间房屋基本对称,每进又分一进三重、五重,一进七重、九重的古民居在鄂南地带极为罕见。

  风水学认为,人的命运一生都是注定的,而天注定的其中极大一部分可以人为,万物不离阴阳,故古有“一坟、二屋、三八字”之说。古人重阴宅(祖坟),更重阳宅(民居),而后才有好的生辰八字,才有好的命运。奇数有阳,阳宅基本上应为阳数,特别是每进重数及每重间数。偶数为阴,阳宅重数与间数极小用双数的,纵观古民居布局,用偶数的极为罕见。俗话说,树大分桠,人大分家。古有祖训,凡有祖人在者,可以四代同堂或有五代同堂,长子长孙为大,互为表率。如祖人有功于朝廷、社稷,上有封诰荫及后代,皆由长子长孙世袭继承,故为“家有长子,国有大臣”。宗祖去世后,已为人之祖的兄弟们分门立户,重组四代同堂,老大为上房,老二为二房,老三为三房……此为家族。家族开基立业,开门立户以中门为祖业,长子、长孙为左,次子次孙为右,庶出为偏。门户排列有序,房屋相连共体,户户相通,共墙搭业,以示同理连枝,同宗共祖。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注定了家族意识,家族亲疏,从小户到大家,从近房到远房分别为家(户)─门(庄)─族。族中分小房份、大房份、远房。小房份内即四代同堂者,平空无故另择地基,另起炉灶为家族之大忌,除非宗族发展需要,或光宗辉祖之盛事,才可以买田置地,择地而居。王明璠古民居显然属于后者,“大夫第”后继当为王明璠之长子长孙继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