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晚秋,金色的阳光,温和地洒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宝蓝色的天空,白云就像一群羊,在辽阔的草原悠然漫步;空旷的原野,一派秋收的景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往南飞,至衡阳回雁峰处徘徊由北向南,在天空写着动人的情书,雁的心里和行动,都只有“一”“人”两个字。
红的枫叶、黄的银杏,随着秋风邮差的脚步,将一页页彩色的信笺,交到大地母亲的怀抱。“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不必感叹岁月如过隙白驹,溜走无痕,且看田野上一片秋收的景象。苹果黄里透红,压弯了枝头;红色的石榴,像挂在树上的灯笼;白色的棉花,像从空中跌落的朵朵白云;微风吹来,沉甸甸的稻穗,荡漾着金色的波浪,空气中漫逸出丰收的味道。
阳台上堆放着刚从地里收回来的红薯,散发出泥土的清香;滋润的薯皮黄里透红,偶有几根细的根须,像红薯的触角,打量着外面的世界;上面薯藤的切口,溢出乳白色的薯汁,若是沾到手上或者衣服上,就像会变色的颜料,立刻变成青绿,难以清洗。红薯丰收,大约有两三百斤,最大的有三个男**头合起来那么大,小的只有拇指那么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夏种下去的是薯藤,经过大自然这个魔术家的演变,秋天却也收获了红薯。阳台,就是父母亲这一季收获的展示厅。
二、
父母选择种红薯,是因为它易栽种、无虫害、产量高。“无心插柳柳成荫”,红薯也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就在那里生根、结果。家乡的粉沙土质疏松,易湿易干的土壤,非常合适红薯的生长,所以,每当秋收的季节,乡亲们家家户户丰收,都堆成小薯山。
记忆中,那时条件没这么好,现在国家提供垃圾箱,定期收走集中处置。小时候倒垃圾,规定在村子右边山脚下的露天垃圾场。每逢端午节前,家家户户大扫除,门框擦得油亮,准备插上艾草和石菖;垃圾场全部清理,上面粗大的、不溶于水的,就集中烧毁;下面的菜渣、尘埃等细颗粒,留做家淤(家肥),可单独使用,如需肥料更足,也可拌入猪屎鸡粪,施肥菜地。
准备家淤后,大人们会去“整薯土”(包括除草、松土、整平)、打坎(在平整后,每隔一尺左右,用锄头浅挖留个小坑),再把家淤挑到地里,用破缺的碗放肥,在每个小坑的一边倒上半碗,留待另一边无肥的栽种薯苗,这样,刚栽种的幼苗不会被肥呛死,等长大后苗正根稳,根须吸收到家肥的营养,又能生长得更茂盛。
“五月五,过端午;包粽子,吃黄糖;河涨水,插薯忙。”等到南方涨“端午水”(端午节前后下雨),父亲就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冒着大雨出去了。看着这画面,脑海浮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可是,父亲很快就会归来。才过一会儿,就挑回两大捆薯藤,放到屋檐下避雨的地方,准备剪薯秧(薯苗)。
躺在地上水淋淋的薯藤,像外层涂了清漆,绿得发亮;有些薯叶被捆得背面朝上,叶柄绿得像玉簪,叶背紫色的脉络,像一条条血管在流淌;有些藤条太长,在地上拖得沾满泥浆,像被黑的蕃茄酱腌制。我拿来剪刀,学着父亲那样,每一根薯秧留三到五个叶柄,粗藤的薯叶稀疏,生命力强,就留三片叶,根据生长的方向,藤下面叶柄的下端要留四个手指横着那么长,以便栽到泥土下,上面留半厘米,保护叶子就行了,细藤留五片叶子,藤条尖部不用作薯秧,太娇嫩不易成活。父亲告诉我们,做人也一样,不要像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也不要像薯藤尖,娇嫩就会被淘汰。
为了赶在下雨时完成插薯秧,母亲也要去地里干活,没有蓑衣,用一根跟肩同宽的布条,扎紧蛇皮袋一端的两个角,再往脖子上一套,蛇皮袋就背在背后,简易的蓑衣就制作完成,戴着斗笠,披着白蛇皮袋蓑衣,和父亲一起,佝偻着身躯,在生活的土地上,任凭风吹雨打,种下收获的希望。
抢种的红薯,吸收汗水混合的雨水,像是更懂人意,更易成活,也极易打理,就像小时候的我们,不用精细呵护,随意放养就能茁壮成长。红薯经拔草、松土,整枝修叶,暑假过后,薯兜(藤的根部)凸堆(沙土隆起),红薯已长大成熟,预示泥土之中蕴藏着收获,乡亲们便开始挖红薯,磨红薯,晒红薯。
三、
在那些贫困的年代,粮食紧缺,每年青黄不接时都会断粮(没有米饭),替代主食米饭,红薯是主要功臣,甚至超过米饭的地位,因为,一株红薯从茎叶和根,可煮成多款菜肴,做成主食也可多种花样。
嫩的薯叶,可炒着吃,可煮成青菜汤;茎撕掉粗皮切碎,可炒成下饭菜;红薯随着米饭一起煮,装饭时用勺子和匀,甜丝丝的米饭透着红薯香,这样的红薯拌饭,没菜也可吃两碗;晒成的红薯干,可作零食,也可在来年青黄不接时,和米一起蒸,叫红薯干拌饭。红薯榨汁沉淀晒干的淀粉,可以加适量的水,倒入脸盘放入锅里加热蒸熟成片状,叫“荷结”,晒干可用作早餐、晚餐或者作菜食用;切成条状粉丝,或者直接加工成圆形粉丝,都可晒干易保存。湿荷结涂上红色、再卷成筒状、切成片、再炒爆或油炸。每片中间有一条弯弯的红色,形状像虾,称为虾片。炸虾片的时候,我和弟妹们是最快乐的,不仅可以自己动手加工食物,还能吃到美味的零食。
红薯磨碎榨汁取淀粉。榨出后余下的薯渣,揉成饭碗那么大,用力甩到土砖墙上,一面贴墙,墙壁吸取部分水份、吸稳固定;另一面,墙上位置高,通风透气,阳光充足,易晒干。干品叫薯渣饼。有的乡亲,来年断粮时,红薯也没了,就蒸或煮薯渣饼弃饥。
小时候,我家的条件稍好,薯渣都做猪食,村里有一户特困户,每年都会在断粮吃薯渣。看着他家的哥哥盛一大碗,吃得津津有味,馋得我特别想吃,回家向母亲要求吃薯渣,母亲笑着说不好吃、没营养,却反对无效。看我坚决的态度,母亲端一碗米饭,跟伯伯家换回一个薯渣饼(从墙扯下的一团薯渣),回家就煮给我吃。
一小会儿,母亲递来一碗煮好的、灰不溜秋的、糊糊状的薯渣,我按奈不住嘴馋想吃,才用吹了两下,就塞进嘴巴,无奈太烫,尝了一小口,感觉难以下咽,就再也不肯吃了。
后来,那家哥哥还多次问我,要不要再用米饭换薯渣饼?他还想吃我家米饭。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对事物都觉得稀奇,什么都想尝试,调皮又不听话,不知父母是如何将我**?是不是也像种红薯?是不是也在风雨中栽种、在阳光下剪枝?
四
这些年,父母跟我住到市区,家乡的土地也就荒废了,可他俩闲不住,在驾校低洼的角落开垦出一小片荒地。春节,父母从老家带来红薯,留下几个,放在潮湿滋润又阳光充足的地方。立春后,天气逐渐暖和,红薯皮从黄色变成青绿色,细根须脱掉的地方,呈紫红色的小圆点,几天后,紫色的圆点颜色加深,渐渐凸出于薯皮,再过些天,便冒出紫红色的薯芽,滋润发亮、娇嫩新鲜,这时,母亲就把发芽的红薯种到地里,没过几天,从浇水的湿地里,就伸出一片片小绿叶,像是红薯派来的使者,用稚嫩的眼神,阅读尘世万物,超级“萌萌哒”。
南方充足的雨水和阳光,是红薯最好的营养品,薯娘(薯种)上面每一个紫点都会抽出藤条,十几天后,就会长出一大束薯藤,不到一个月,就封土(薯藤爬满土)了。
农历四月底,天空下起了一场小雨,为了能让我们早日吃上红薯,父母就急着割薯藤、剪薯秧,再把红薯插到地里,他俩每天浇水,像呵护孩子的饮食一样,早晚各一次。阳光充足,水份滋润,红薯也非常争气,长势非常喜人,葳蕤青翠,藤条尖呈淡紫色,爬在地里,微翘着头,那势头像请假去旅行的老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雨水如期而至,今年的“端午水”真的涨了,暴雨连续下了三天,湘江水位不断上涨,外围的水不但流入不了湘江,而且还往外倒灌。薯土的位置偏低,第二天就被淹没了,一星期后水位下降,而薯苗也烂得枝分叶离。
父亲每天清晨起床,到校外溜达,看看他的菜地被慢慢淹没,又发现水退薯苗没了,父母心里不是滋味。可是,他们并没有因为红薯苗被淹、力气白费而懊恼,而是在退水后,积极准备再种,趁土还湿,赶到农贸市场买来薯秧,再次栽种。
涨水带来养份渗到地里,第二次种的红薯好像知道自己的来之不易,不用多少打理,长势就超过第一次。因为栽种时间延迟,挖红薯也就推迟到晚秋。红薯,虽然第一次经历了天灾毁灭,但是,父母不言放弃,再次栽种,换回现在丰收的硕果。“锲而舍之,杇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持之以恒做任何事情,都一定会有收获。譬如育人,不能因一次错误或过失就放弃,应是给予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再次播种良好习惯的种子,才能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近年,国内外,都把红薯当成是宝、身价倍增;抗癌、抗氧化、抗衰老;补钾、补镁、补维生素。
“旧年果腹不愿谈,今日倒成席上餐;人情颠倒他不倒,自有真情在心间。”从昔日人们的果腹粗粮,到现在的筵席餐上,其实,朴实不张扬的红薯,以及种薯人的毅力一样,丝毫没变,变化的只是人心、是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们返璞归真的心态。
朋友、同事得知我家红薯丰收,都想饱饱口福,父母也给每人装几个,送给他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羞为王候桌上宴,乐充粗粮济民难;若是身价早些贵,今天不怨埋沙碱。”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网络如何宣传、不管如何把它供为精品食粮,红薯它依然平淡,不曾显摆任何的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