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我一直在心中默默地念叨着院岭山的名字,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神往之地。
上世纪70年代初,我随父辈由重庆迁往河南舞阳,一个山多地少的穷乡僻壤——院岭山。这里与其说是山,还不如说是一座比较大的山丘。那时,国家搞三线建设,讲究先生产后生活,家属基地盖的都是干打垒式的房子。房子四周就地取材,用青石或红石砌墙,房顶用方木搭成三角架屋脊,铺上檩条油毡就成了一家人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所,学校也是如此。到后来条件好些,学校盖起了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和我的同学们完成了初、高中学业,并在附近上山下乡、考学、参军、参加工作,完成了人生一次重要的转身。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间,我和同学们都年逾六旬,怀旧心切,更加思念那个地方。也许,心有灵犀,微信群里马建民同学倡议,金秋十月,相约舞钢。这个倡议很快在同学群里得到了反应。南北方的同学遥相呼应,地处中原的同学积极筹备。我则想借机捋顺一下思路,回到那个令人夜思梦想的地方。
舞钢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地带交接。
那个时代,国家考虑一切从备战实际出发,经考察勘探,决定在马鞍山北麓、石漫滩水库北岸兴建国家特厚板钢铁企业,调遣原冶金工业部第六冶金建设公司一万多名职工参建。划拨原舞阳县南部6个公社为其辖区,成立河南省平舞工区。后因几次行政区域规划变更,最终成立了以舞阳钢铁公司名称命名的舞钢市,隶属平顶山市管辖。
建厂初期,院岭山作为职工家属生活、学习的中心,一切设施非常简陋。干打垒的家属区、学校、简易的洗澡堂、露天电影场;一些民房因势就地建在半坡上,唯一奢华的露天灯光球场,是职工家属们的重要活动场所。一天三次供水(早中晚),吃的还是杨庄河,流经石漫滩水库的浑水。为了用水安全,公司后勤处在小河边建了几个大口井作为水源地的沉淀设施。一旦赶上雨季,接天连日,水龙头里流的都是黄水,接回家后慢慢沉淀,往往是上面的水清了,容器底部却是很厚的一层泥砂。住房冬天冷,夏天热。冬天还可以多盖床被子,烧煤取暖,到了夏天,房子屋顶的油毡被太阳炙烤了一天,屋内像蒸笼般闷热。那时没有空调,少有电风扇,到了晚上家家户户开门开窗睡觉。一些孩子,甚至是女孩子卷起凉席到外面找个平整的地方铺上就睡。那时好在社会风气纯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院岭山,包含院庄、院窑等四座村庄在内约15平方公里。集中了一公司、二公司、安装公司、机运公司、特种公司、大公司、医院、中小学、青少年宫、电影场、灯光球场、农贸市场、家属区、办公楼、公共设施等,俨然就是个完整的小社会。到了春天,人们走出家门,在屁股大的地方上遛弯,见面打招呼是常有的事。西边的院窑有个池塘,院岭人自嘲地称之为“西湖”。西湖的边上种了麦子和零散的几亩油菜,这是院岭山唯一能见到绿色的去处和风景。当油菜开花儿时,这里更是游人如织。散步的、赏花儿的,个别照相的(那时相机很少),就像到了景区,热闹异常。
那些年。院岭山真的红红火火。
舞阳钢铁公司建成后,单位逐步退出了院岭山。分别调往平顶山市、郑州市、洛阳市三地区。院岭山逐渐冷落萧条了起来。
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舞钢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单一的钢铁城市,逐步向旅游城市发展。先后开发了以石漫滩水库龙泉湖音乐喷泉为轴心,九头崖、天池景区为两翼,二郎山、马鞍山、五峰山等为背景,形成了南北山峦对峙的景区,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舞钢市,依据山清水秀的优势,把自然资源与商业价值融为一体,努力打造个性景区,创办了河南舞钢水灯节。水灯,经能工巧匠奇思妙想,精心制作,造型迥异,在传统“形、色、声、光、动”艺术特色下,运用了LED灯、追光灯、霓虹灯等现代新光源材料,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在变幻莫测的音乐喷泉衬托下,更是鲜艳夺目,叹为观止。这些水灯有的讲述历史典故、有的展示水墨山城、有的寓意科技未来,连续十六届水灯节年年创新,各有不同,成为舞钢市一大亮点和游人必赏的景观。
我在思量同学们把聚会地点选在舞钢。不仅仅是怀旧,也许是更想看一看舞钢的发展,享受一下曾经熟悉的地方,而今却是山美水秀的城市。
舞钢、院岭山,等着我,我会以最佳的姿态来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