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五一,蕲春作协主席甘才志发来微信,说管窑的栀子花开了,要我们去看看,我兴奋不已。历史上湖北有118个陶场,其中,汉川的马口窑,麻城的蔡山窑,蕲春的管窑,是湖北三大名窑。管窑陶瓷生产在鄂东地区有六七百年。
第二天早上,我驾车前往管窑。一路上,阳光明媚。管窑镇在长江边,与黄石隔江相望。管窑是手工制陶,分布在赤西湖畔,有上百家制陶作坊,它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制陶工艺的精华,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古老的制陶过程,窑为龙窑,素有“窑州”美誉,管窑镇因窑得名。
走在李家窑的路上,到处可见斑驳的陶片。驻足李家窑古遗址上,这里曾发掘大量彩陶片,通过珍贵的实物数据分析考证,管窑的制陶工艺源自宋代。上世纪60年代,在李家窑的古窑架上有“明洪武二年修建”和“嘉庆二十二年四月初八张礼青号”窑台字迹。管窑手工制陶取自赤西湖的黄胶泥,这种粘土是湖底经年沉积而来,分黄白胶泥之分。其黄胶泥性硬,取之湖底表层粘土,只能做缸瓮盆壶等造型简单的日用陶器;而白胶泥性软,取之湖底深层沉积粘土,可塑性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精美陶器。明代之后,管窑艺人制陶吸收了剪纸贴花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了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清晚至民国,管陶艺人以中国画大写意技法,将图案绘制在器物上,纹饰内容更加丰富独特。
在管窑岚头矶工艺陶器厂,何良发艺人介绍说,他们先后研制出稀土系列彩釉,替代了原来的铅釉,制作的胎釉和烧出的彩釉更加艳美,产品远销欧美。
管窑手工制陶根植于蕲黄大地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之中,经过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器形古朴厚重,刻画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艺术收藏和实用功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车子沿着新修的盘山水泥路向山上攀登,山顶有个古色漆红的凉亭,显得格外耀眼。两侧连片的栀子花,望不到尽头,花香入鼻,沁人心脾。
车抵凉亭,来到一片平缓的开阔地,视野大开。只见漫山遍野的栀子花,一团团,一片片,花团锦簇,千枝万朵,灿如云霞,耀如云锦,染白了整个山岭与岚头矶上的碧空。远处,浩如烟海的赤西湖像仙女遗留人间的白绢当空,倒影在山岗,给岚头矶披上了银装,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山岗上,到处是游人的身影,人赏着花,花伴着人,人在花中走,如在画中游。真是花如海,人如潮,欢声笑语漫山飘,把连绵起伏的山岚渲染成律动的海洋。
我置身于花海里,倘佯在花丛间,看着成团的花朵,娇艳欲滴,花瓣密密匝匝,一朵花紧挨着一朵花,瓣与瓣紧贴着,相互衬托,相互依偎。蹲下身,能感受它淡雅的甜香,那盛开的一朵朵洁白的栀子花,蕴藏着大地的精华,展示着山川云雾的灵气。
仰望一碧如洗的天空,湛蓝而高远,偶有几朵白云悠然飘过,微风徐徐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芳香,听着鸟儿啁鸣,我朗读着赤西湖精神的风雨。临走时,我折下一把带骨朵的栀子花,回家插在瓶里,盛满水,放在书房,那沁人的芳香,洁白的花朵,让人振奋,让人陶醉。栀子花的娴静、优雅,那种蓬勃的生命,愈是接近,愈是简单,愈是熟悉,愈能感受管窑人兼容并蓄激扬豪放的文化内涵,愈能激发我行走人生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