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

浏览 15

  甲午冬日,与友七人同游西塞山。故地重游,旧迹难寻,弹指一挥间,悠悠三十载矣!

  驱车自南门抵西塞山,见仿古牌楼,上有书法家舒同题写“西塞山”三个大字。车停牌楼前,每人购10元门票,复驱车沿山路蜿蜒而上,至山顶见一块平地,可停放车辆,有石椅石桌隐于树丛之中。下得车来,活动一下筋骨,喝水,食饼,稍歇片刻,顿觉精神倍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诗人眼中西塞山的春日风光,可惜现在是冬天,斜阳夕照之下,何处可寻桃花流水、白鹭鳜鱼呢?

  通过一道石门,忽见一亭,名曰北望亭,正面有一联:“形胜在吴头楚尾,风流于古往今来。”穿亭而过,蓦然回首,见其背面也有一联:“骋怀今古千秋事,放眼乾坤万里心。”两处楹联相映成趣,道出了此地的来龙去脉,引人入胜。北望亭边,有铁链护栏,3座大炮直对江岸,正中间七棵松树成“北斗七星阵”。据传说,这里是孙策、孙权、周瑜垒台阅兵的地方。江对岸的散花镇就是当年三国古战场,因周瑜大破曹军犒赏三军煮酒散花而得名。凭栏俯瞰,但见九曲长江奔流不息,两岸风景尽收眼底。人在高台之上,放眼东西南北,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境,思古之幽情顿生。“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耳边隐约传来屠洪刚的《精忠报国》之声,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西塞山不高,海拔只有176.5米,但它三面环江,壁立江心,横山锁水,危峰兀突,地势险要,它的南面是易守难攻的黄荆山,北面是便于屯兵筹饷的广阔沃野,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自东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在这里的较大规模战争有一百多次。由于连年兵火不断,千年古镇几度成为废墟,繁华雄貌早已踪影全无。明代大思想家、政治家张居正曾到此一游,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道士洑》:“指点吴魏争雄处,万军一日蛟龙吞,至今西塞山头色,犹是当年战血痕。”可见,围绕这座江上要塞的争战是何等残酷、壮烈。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军3个师,曾在西塞山与日寇激战五昼夜,重创日军,自身也伤亡近万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成为武汉保卫战的前沿战场。“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江风吹来,夕阳下的炮台发出呜咽声,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昨天血与火的历史。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每一个愿意驻足读它的人,都感受着时空与沧桑,感受着战争与和平,还有什么能够比历史的真实呈现更能启示人对生命的体验呢?

  西塞山曾有“九庙一观”的说法,是指其庙宇颇多,但因战事频繁,多为兵毁,现存仅龙窟寺而已。相传寺内曾栽有一株牡丹花,该地一贾姓人家丫头逆主人之意,帮助一穷秀才进京赶考后屈死,秀才功成名就后特来报恩,丫头借牡丹以示清白,使牡丹花变得洁白芳香,颜色迷人。我念念不忘的是桃花洞,于是沿摩天崖而下寻找桃花洞。一路走一路望,不时可见一些凉亭、画廊潜隐于茂林深处,又各显现于繁枝密叶之间,使得西塞山平添了许多神秘。走走停停,天色渐晚,有人便打起了退堂鼓。见有游客自一线峡由下而上,便从他们口中打听桃花洞。他们告诉我,桃花洞在西塞山北侧临江的陡壁间,洞高约3米,上圆下方,形如庙门,入内2米处被钟乳石封闭,传说是唐代诗人张志和隐居钓鱼时避雨躲风的地方。洞门口右侧的矶头上有一铁桩,铁桩中间有槽,旁边还有一锲,传说是吴王孙皓铁锁横江的遗迹。

  是啊,铁血西塞山,已经不可能留下什么古迹供人凭吊,一切都变成了史书记载或传说了。“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我们沿着诗人长长的足迹和一路撒下的叹息,在这植被茂盛、树木蓊郁的山间驻足流连,远离战争、灾荒和饥饿,享受着冬日的和平阳光,山野的清新空气,还有结伴而行的快乐,得其所哉,不亦快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