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男同事

浏览 12

  项君,名志奇,笔名大可。

  我和项君都是拉哈一中的初中毕业生,他比我高一年级。

  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就知道项君也认识了他。认识的起因就是他演过短剧,和现在的小品差不多,给我的第一印象,他的个子比较高,戴着一副眼镜,而那剧中他表演的如何,我的印象却不深了。但项君那时不认识我,我当时只是个名不出众的小人物。我只是巴望着台子上的项君,却不曾和他近距离的接触,更谈不到有语言的交流和日常的交往了,我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和他的名字而已。

  **时期,项君那时正是风华正茂的时节,他和几个同学朋友还组织了一个文学团体,主要是写诗歌,大概也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吧。

  他家是农业社的,家庭背景的具体情况,我不知道的。他没有上过大学,也忘记了是哪年哪月,他到我们学校来代课。

  我和项君除了是一个教研组的之外,还是专科函授的同学,我们都在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学习。记得有一次,几个函授的同学上县里的进修校学习,在业余时间晚上去看巴基斯坦电影《永恒的爱情》。不知项君在哪儿喝多了,一直不停地说话,正好我的座位挨着他。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哈迈德和罗西,他们爱得非常真挚,最后,都死了,他们的魂灵一起升天了,爱情得到了永恒,这一幕爱情极致的悲剧还是很感人肺腑的,这也正是我所渴求和羡慕的,所以,我很投入,但是,活活地让项君给搅得一塌糊涂,电影看完了,我连坐垫都落在了电影院里。

  路上,我们几个议论电影,车安才说:“爱情至上啊。”项君听了之后,说道:“什么爱情至上,酒逢知己千杯少嘛。”孙秀英说:“你们瞅瞅,这项大志奇,可是喝喇迷了。项志奇呀,你和谁喝的呀?”项君说:“哦,铁哥们儿,多了去了。”接着,项君不断地说,说的都是半醉不醉的风趣话,一路上,有项君这个大活宝,大家都很快活。

  还有一回,我们几个函授学习完毕回来,下了火车,别的女同伴都有丈夫来接,我却没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当然有些失落。项君就陪着和我一起走,他的样子非常郑重:“你呀,还给他回家?要是我就不回去,就坐在地上哭啊。”我明白,他是在安慰我不要难过。我当然理解和领会他的心意,项君的心,还是这么细腻,他是怜香惜玉,爱护女人的。

  项君在学校的那几年,我们都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大概有十几个人,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很有意思。我那时寡言少语,多愁善感的,但也喜欢热闹和快活,况且我还真的缺少快乐,和大家在一起有了快乐,自然也是十分快活的,很自然地珍惜这种天外飞来的幸福时光。

  后来,这十几个年轻人项志奇、我、柴华、杨顺吉、张宝林、金子廷、国世业、王鸿路、赵成林、何建国、李桂琴、梁秀媛、富群、张巨发、孙秀英、李春燕,走的走,升的升,就没有几个了,也说笑不起来了,也就是没有了能和我随便说说笑笑的人了,我很孤独和寂寞。更何况经过了**的洗礼,人的原始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却停留在原地不动,不和时宜,就更感到孤独和寂寞。这样,我便经常回忆起那过去的情景,就自然而然地想起那有着原始性格的项君来。

  项君,他一米七八的个子,梳着大背头,眉毛很黑,眼睛不大不小,双眼皮,鼻子有点儿高耸,鼻梁上架着一副大眼镜,镜框是黑色的,镜片是圆圆的,嘴巴和眼睛、鼻子的规模很和谐,鼻子下面,还有两撇小黑胡,他的脸色,是淡黄色的质地,脸的两颊,有着淡淡的绯红色,他的相貌,还是很秀气的,但不是阳刚气十足的样子。

  他衣着很朴素,近似于农民,冬天,棉袄是对襟的,上面是人工缝制的疙瘩纽扣,棉袄的外面也没有件外套,戴顶狗皮帽子,但时常是夹在腋下,他也不注意修边幅的,也可能他的家里条件不怎么样的缘故,但我看来,还是他这个人不拘小节的。

  项君的嘴里还常常叼着个黑色的烟斗,抽起来呼呼地冒烟,呛得人直咳嗽,他还在抽,象是在故意地呛人。大家都咳嗽不止,特别是我,咳嗽的更厉害了,因为,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老了,弟弟和妹妹都小,我承担起挑水的义务,一连挑五挑子,大笨井,和家的距离三百米,久了,就压出个气管炎来,但现在竟然好了。当时,一遇到烟味,自然的就受不了了,但项君他却不知道,他更加使劲地抽起来,那嘴巴,吧嗒吧嗒急速地张合着,大家更加咳嗽了,他却在笑。好像是柴华吧,扯着略微沙哑的嗓子说:“欸哟,我的妈呀,我说项志奇,项大哥,您老人家就行行好吧,饶了我们几个吧,行不行啊?”项君听了,大笑了起来,他一下子站起来,像是幸灾乐祸地说:“该,该,叫你们都欺负我,这回呀,我也报复报复你们几个属鸭子的女同事,哈哈哈……”我还是咳嗽不止,并且,像是喘不上来气儿似的,项君这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不抽了,赶紧把烟袋熄火,抬起脚来,在鞋上磕出去了烟火,然后,走到我身边,问:“殷师(当时,他就这么称呼我的),你怎么比谁咳嗽的都厉害,还那么喘,是不是有病?”他的语调非常温柔,充满了关心,也含有歉疚的味道,我就说明了,他马上双手合一,对我深深地鞠了个大躬,说道:“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知道,嗨,嗨,我咋这么缺火(缺德)呢。”我还喘息未定,但笑了,说:“没什么,你不必如此。”

  他那时有很多书,古今中外的很丰富。我却没有,家里的生活一直是不宽裕,也就没有闲钱来买书。有时,我就用手抄书,抄了好几本书。后来,我知道项君有书。一次,借了他两本书《中国古代文学》。过后,我不给他,对他说:“不给你了,留作纪念吧。”他睁大眼睛:“不给了,留作纪念?唉,真是个赖皮。”他也不生气:“唉,我的书不少都这样了。”

  借项君的《秋瑾选集》,我抄下来了。在抄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发现,书后有柳亚子的两首诗,是赞秋瑾的,在柳诗的后面,还有两首诗,也是写秋瑾的,但没有署名作者,我猜想,就是项君的了,是七绝两首:《吊秋瑾》“亘古女子一竞雄,留得芳名震长空。矫枉过正蓄反抗,匡济艰危风云涌。”“莫道周衍六月霜,蛾眉短命不须伤。于祠岳庙齐驱路,女郎侠骨百世芳。”

  三十多年后,在二○一五年初,我把项君的这两首诗歌发给了《讷河诗词》主编萧士恕,请他把项君的遗作,收入到书内发表,我觉得,这是对项君的一个很好的纪念。

  项君是个活泼的人物,他很随和,又爱说说笑笑,也是个风趣的人,他的妻子叫李桂琴,是个家庭妇女,他们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恰好,我们的数学组的老师有个叫李桂琴的,和项君的妻子同名,项君就以此开开玩笑。有一年,我们好像是集体去野外游玩,项君和李桂琴照了一张相,黑白四寸的,这照片一出来,他就拿给大家看,他当时还叼着木斗柯,一边说一边笑。那照片,我也看了,背景是一条小道,上面有树木和青草,项君手里拿着木斗柯,满面笑容,而在他两米处,那数学老师李桂琴,也是满脸微笑,这两个人,是面对面的,不知就里的,那就是和谐幸福的一对夫妻,不用问,这就是项君串通哪个男同志**的。

  项君通晓音乐,他会识谱,也会写歌曲,他曾谱写一儿童歌曲《骑着小木马》,在中央广播电台少儿频道多次播放,在大江南北唱响。大可的名字,在孩子们心中,快乐远航……为此,他也曾陶醉了许久……他还会乐器,但我不知道他究竟都会哪些乐器,我只看到他拉手风琴和弹奏风琴,他教音乐课,学校要是有什么文艺活动了,都是他领着排练,他都很认真的,不辞辛苦的,成绩也很突出的。

  学校的教导处何主任和上级部门的房教研员想帮项君转正,安排一节课,都导演好了,让他做木偶来讲观摩课,全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去听他的课。我在教室后面坐着,目不转睛地看着项君讲课,心里暗暗地祈祷他能成功,这对他的转正,关系很大。但是,我看项君很紧张,是一节古文教学,项君竟然给提问答题的学生的分数,前后矛盾。可他讲课的随意性太强了,课堂教学经验也不足,结果失败,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也很上火。他私下里问我:“哎,殷师,我讲得很不好很失败吧?”他没有问别的同事,只是问我,我明白,他还是很相信我的,他和我也比别人近乎,我怕他太难过,又看到他那难过纠结的神情,我老大不忍,柔柔地说道:“不,没有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你不要在意的。”那何主任很失望也很生气,还有一分钟的时间,他就提前吹笛下课了。何主任他还说:“真是的,让他做木偶,他都做不好,这项志奇呀,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哇,唉。”从此,再也没有人提起给项君转正的事。

  其实,我对此,有看法的,固然,何主任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就他的话来看,是由他们设计好的一节课的内容以及相关联的教法等,那毕竟是他们的而不是项君自己设计的,项君运用起来,怎么能得心应手不蹩脚呢,他们应该指导项君自己设计一节课,自己设计的,是自己的产品,那就不会陌生和别扭,所以,我觉得,项君这节课的失败,他们是有责任的。

  后来,学校把他和几个老师孙德奎、周淑琴、毕玉方调到别的学校。得到通知后,项君收拾东西,他还笑着说道:“那李春吉不是说了吗,拉哈一中不倒,项志奇不走,这回,把我调出去了,拉哈一中还没有倒呢。”李春吉,当时是讷河教育局里的一把手,这话,我们都听到过。项君是不愿意离开我们学校的,其他几个被调出的同事也是如此,我们学校,毕竟是高中,其他的两个中学,都是初中啊,可当时的赵氏校长,把他们都调到二中去了。我对项君的离去,很是失落,心里觉得空荡荡的,也很伤感。可是,我们都无能为力。后来,项君回没回来我就记不清了,好象是又调回来了。

  项君自学成才,懂得医学,会看病,无论是谁,只要是求到他看病,他都毫不推辞,抬腿去给看,分文不取,而且,非常地认真和负责。

  我的母亲,有气管炎病,主要的症状就是咳嗽,逐渐地发展到了肺气肿的程度,这前前后后,大概也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她的这个病,东北普遍存在,倒是不稀奇,关键是,自从有这个病以来,她就没有正经八百地治疗过。一到了冬天,这个咳嗽病,就一天比一天地重,母亲就是吃点儿药,那些年,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母亲舍不得花钱给自己治病,起先病没有这么严重,一来二去的就不断地发展到了肺气肿的地步。

  我和哥哥终于劝通了母亲,到医院给她看病,看病的第二天——一九七六年的九月十五日,项君就来我家给我的母亲打针。母亲这几十年里,没有打过针,所以,这次项君给她打针,很是管用,项君天天来,一次也不落下,而且非常地细心,还和母热热乎乎地交谈,来慰藉年老多病的母亲,我从母亲的表情里和言谈中看出,母亲很开心,对项君也很喜欢的。几天之后,母亲就感觉身体上舒服多了,似乎也轻松多了,嗓子眼儿也不那么紧巴巴的了,咳嗽也大大地减轻了,五脏六腑也觉得舒服多了,她的脸色也越发好了起来。

  项君,教学了好几年,他一直没有转正,他就举家迁到嫩江的九三农场。听说,他给农场写过场史,还听说,不久,他被调到电台当了台长,就算是飞黄腾达,日子也好过了,但他究竟到那里都干了什么,我也不是很清楚的,总而言之,比在我们家乡可是好多了。他回来过,我特意去看了他,他的衣服的档次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再是拮据的样子,穿上了的确良质地的衣裤,那形象,可比过去帅气多了。

  又过了不太久,一两年之后,他去世了,听说,他是得了急病,至于什么急病,具体是什么时间死的,我是无法弄清楚的。但这么多年,我一直不忘项君,当然,他的死因和去世时间,总使我萦怀牵挂,直到二○一五年的五月十七日下午,我才从项君的好友、我的同事金子廷的电话里知道:项君去的是嫩江农场,在中学教书,后去宣传部当副部长。一九九六年九月因食道癌去世。金子廷的话,是可靠的,因为,他们一直没有断了联系。

  我听说了之后,心里很难过,哀伤和惋惜之心,久久地不能平复。我觉得他的去世是个遗憾,他毕竟是有才能,人品还不错,不投机钻营,也不阿谀奉迎,也不坏人,善良、诚恳、热情,乐于助人。工作上,还是踏实肯干。个性上,就是不拘小节,潇洒倜傥,甚至有点儿玩世不恭。

  等到二○○五年八月五日那天,已是我退休后了,回忆起往事,自然地又想起了项君。那是多少年前,项君拿出自己收藏的《巧连神数》一文,相传是诸葛亮所著的算卦方法的作品。我写了一首诗《怀远》并有序,序是这样写的:昔日,某与同事长于己项氏志奇者,共瞻诸葛武侯卦谱。某请项氏为己卜卦。项氏令某书三字,将所卜之事记心,勿言。某写“青春远”,卜匹配事。项氏卜之,曰:“掌上明珠粪土埋。”言讫,项氏哂之。其叼烟斗,披背发,哂笑之貌历历,而其人由病作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