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袁崇焕,我是典型的粉转路,从一个英雄,降为想有所作为,但志大才疏,又遇上一个急躁猜疑的崇祯,成为悲剧的明晚期官僚。我对老袁转路不转黑,是因为我知道,我比他多了三百年的知识和见识,我看到历史,不仅比他多三百年,而且视野比他更宽广,知识体系更不是老袁可比的,三百年了,我们早就不是老袁那水准那眼光了,他有他的局限性,这可以理解,但现代人真没必要把自己限缩在他的层次。
关于“五年平辽”
“五年平辽”,在晚明那个政治体系,在晚明那个财政体系,在晚明那个内忧外患的局面下,以袁崇焕的才智和能力,以及他提出的策略,那是根本不可能实现。
袁崇焕的两大主张:一堡垒防御,二拉拢蒙古。
可惜,这个两策略都是不可行:
一堡垒防御,我们可以想象,大明是一个宝库,关宁锦是宝库的大门,长城是宝库的围墙,你把大门修的再坚固,那也是没有意义的,围墙太长,不可能处处修成大门那样,事实上,后金从己巳之变后,从长城的不同关隘,五次破关,劫掠各地,满载而归,关宁防线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后金是骑兵,长城太又长,根本守不住,到近代满清对列强海军也是如此困境,海岸线太长,列强海军可以从任何一处突破,这算是因果报应吧。
唯一合理的战略是,在二线,组建强大的机动骑马步兵团,对破关后金兵进行尾随和干扰,在其回撤时,利用其物资过多,人员复杂,行军速度缓慢,机动性不足的弱点,进行打击,不让后金把抢劫的物资和人员带出关,后金得不到补充,衰落才有可能。
二拉拢蒙古,怎么拉拢,后金是威逼,用刀子说话,然后逼着他们献投名状,带着他们一起抢劫,明朝有什么能力阻拦这一历史进程呢。没有武力支持,如何挡住敌国吞并盟国呢,历史上没有先例,中日甲午战争,日清争夺朝鲜,满清好歹还与日本打了一仗,如果明金争夺蒙古,明朝敢为蒙古打仗吗,不敢打仗,蒙古又怎么可能支为明朝挡刀呢。
题外话:许多人都一个误区,好像在两强中间,不选边是最优选择,他们认为两强相争,都要拉拢盟友,不选边就可以左右逢源,两边得利。
这是弱者的相像,弱者没有处于强者的地位,思考方式是完全从弱者的角度出发的。只要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是强者,你会相信不选边的盟友吗,你会信任蛇鼠两端的伙伴吗,你会怎么做。逼压其选择,削弱其力量,离间其关系。想两边靠,那是哪一边都靠不到的。
三,五年,五年平辽不成功,许多朋友都认为是因为崇祯没有给袁崇焕五年的时间,但是,号称“五年”就能解决后金问题,结果,一年多,后金军就打到北京城下了,以前没有过,以后也没有过,就在袁崇焕主政防御后金时,后金军空前绝后的打到了北京,虽然其后,后金军四次入关劫掠,但再也没有攻击北京了,不能不说,只有袁崇焕督师时期出了“奇迹”,只有袁崇焕出了这个风头。
正因为这个“奇迹”,朝廷一定要追究责任,也必须追究责任,而第一责任人,就是蓟辽督师袁崇焕,杀头是过分了,但撤职是合理的处罚。所以,根本不是什么崇祯不给袁崇焕“五年”时间,而是袁崇焕没有给崇祯五年时间。
关于广渠门
广渠门之战,被许多朋友树立为袁崇焕的军事才能的代表战,甚至说是以少胜多,打败了后金主力,是晚明时期,明军最辉煌的战绩。
之所以许多朋友认为袁崇焕带领的关宁军打赢了一半的后金主力,他们的根据是《满文老档》里罗列了后金分兵后,带领后金进攻关宁军的是四大贝勒。
《满文老档》记:“二十日,大军起行,汗营於北京城北土城关东隅,两翼兵沿东北隅立营。哨兵来告,了见明兵集德胜门等语。汗队率右翼诸贝勒,领白旗护军及蒙古兵前进。又告了见东南隅有明兵集结。队遣爱巴里、索尼、白格依传令。左翼贝勒莽古尔泰、台吉阿巴泰、台吉阿济格、墨尔根戴青、额尔克楚虎尔、台吉豪格率白旗护军及蒙古兵前进。”
他们认为左翼有四个贝勒就代表了四个旗的兵力,加上蒙古兵,就是满蒙十旗中的一半兵力。
当然,这是完全不符合军事原则。
己巳之变,后金军从辽东大范围机动到蒙古,从大安口,井口关等地破关,轻军奔袭北京,战略非常大胆,但风险也是非常大的,明军野战不行,但守城并不弱,背城而战,有巨大的优势,后金军第一次在北京这样的坚城下作战,面对坚城,后有追兵,没有粮草,不可久战,这种局面下,皇太极必须速战速胜,力图威慑明军,以方便其后续劫掠和回撤,所以,他不可能平摊兵力。
事实上,在《满文老档》的同一段中,也明确写着:【汗曰:“令我炮手近前发炮火。俟敌官炮毕,蒙古兵及红旗护军由西面进击,黄旗护军,由侧面冲入。”於是,按所授方略,两路进击之,填拥於狭隘处,尽歼之。其遁出者,汗复遣御前兵,尽斩之。】
这段说明,皇太极率领的右翼,不但有白旗护军蒙古兵,还有火器营,红旗护军和黄旗护军。
而在左翼四贝勒,《满文老档》同一段的记录是:【贝勒莽古尔泰,分兵为三队,台吉阿巴泰、台吉阿济格及墨尔根戴青、台吉豪格率兵前进追杀,时明伏兵四起,前进之四贝勒兵,即行友击追杀。贝勒莽古尔泰、额尔克楚虎尔及随行军士、屡败明溃卒来犯。巴克什乌讷格、额驸苏纳,率蒙古兵击败另外三队兵。】
这里只有“兵”,“蒙古兵”,“军士”,而没有最精锐“护军”了。
如果相信史料,我们可以猜想,皇太极是把全军的精锐集中在右翼,全力打德胜门和满桂军,而让左翼军对关宁军进行牵制进攻。这也符合正常的军事原则,也符合皇太极的军事水平。
综合来说:袁崇焕带领大明用重金堆出来的精锐,在背城作战中,小赢了后金偏师。有战功,但算不上什么大功,更谈不上“辉煌”,当然也代表不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对战局影响也很小。
关于“志大才疏”
才能这东西,就简单的二条,一改变环境创造价值,二顺应环境创功立业,如果天天抱怨环境不好,领导无能,那就是志大才疏。
袁崇焕主政蓟辽以后,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只干了两件事:一杀毛文龙,二广渠门之战。广渠门之战前面说,这里就不说了,我们来看看第一件事。
毛文龙该不该杀是一回事,该不该袁崇焕杀,又是另一回事,这些争议,我们都可以不用讨论,因为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杀了毛文龙以后怎么办。
无论毛文龙有没有罪,无论毛文龙有没有通敌,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皮岛,重要的是皮岛军,在杀毛文龙以前,袁崇焕有没有想好如何处理皮岛军呢,这就是显现才能的地方。
当然,历史已经证明,袁崇焕处理得一塌糊涂,杀死毛文龙以后,安排刘兴祚和陈继盛分领兵马,相互制衡,却没有留心安抚毛文龙的部将,造成皮岛军内部分裂,失去控制,丧失战斗力,也失去敌后牵制作用,可能有人会辩称毛文龙在,也没起到什么牵制作用,这等于承认袁崇焕与毛文龙一个水平。
我们从袁崇焕的事后处理中,可以看出袁崇焕对皮岛和皮岛军的战略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处理手段更是粗糙和大意,造成的后果更是灾难性的。
从“毛文龙事件”中,我们根本看不出袁崇焕有什么“雄才大略”,也就是一般文官的蛮横和轻忽粗略,不计后果,缺少深思熟虑。说其“志大才疏”,不算贬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