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您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比如,爬一座陌生的山,总是会在刚刚开始时,就不由自主地问正在下山的游客:请问,这里距离山顶还有多远呀!
这时,会得到不一样的答复,有的说:你刚开始爬,后面还有很远呢?有的则说:你爬了不少了,前面不远就到了,加油吧!
听到前者,会感觉灰心丧气,听到后者,会顿时力气十足。
待又爬了一会儿,回首已见自己身处半山,往上看,依然山路蜿蜒,看不到尽头。又会忍不住问:请问,这里距离山顶还有多久呀!
有的人会说:不远了,再有一个小时就到了。
有的人会说:其实,山上也没有什么。
有的人会说:我下来只用了十五分钟。
听到不同的回答,心里的滋味也不尽相同。就此下山吧!不甘心,继续往上爬吧!又感觉已然精疲力竭。
正犹豫间,看到步履蹒跚的老人撑着拐杖走过去了;擎着一把山野花的小孩子走过去了;身有残疾,腰侧弯,双腿不一样长的,拐着走上去了;一列列学生模样的少男少女们,搭着伴儿步履轻盈地走过去了……
轻擦额头汗水,感受到山风徐徐吹来,俯瞰山脚下的城市或者村庄,看那些自己走过的小路,在山林中若隐若现。
告诉自己,不能放弃。继续向上爬。
一路走,一路问,终于到达山顶。
一览众山小的壮观,或许只能存在于宣传图片中。但那种不停超越自己、终于达到目的地的骄傲,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当返程时,所占位置变了。成为一名下山者。会常有人问。然后会耐心细致地答:
加把油,前面不远就到了。
实在累了就停一下,没事,前面的路,不比你之前爬的难,坚持一下。
前面还有点距离,慢慢爬,路上的风景也很美呢!
再回想之前那些下山者的回答。则体会到对方的良苦用心。
说快到的,多大是鼓励;说还有很远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真话;
当时获得的不同心绪,此刻再品味,会突然发现:原来,付出和给予,是一场无法同步更新的交换,只有在真真实实地走过之后,才会知道,当时的苦亦甜。
也就是说:甘苦自知。
同时,会对曾经遇到的所有人的鼓励鞭策,心存感谢。
之所以今天说这些,大背景是今天大树的同学们陆续知道自己第一次月考的成绩。
成绩通过不同通讯手段,发到家长手里,单科成绩,班级排名,全校排名;总成绩,班级排名,全校排名。
我们家长和孩子一样,都成为爬山者,或者下山者。
很多话说出来的口气不同,方式不同,出发点不同。但都是为了鼓励。同样,获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若相熟,会知道他需要什么,而说出他正需要的话。
若生搬别人的良言,反而会让孩子感觉陌生,而心生忐忑。
说大白话就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运用自己平时最熟悉的方法跟孩子沟通,别人的方法,唯一可以借鉴的,或许只有心底的那缕淡然。
同样一座山,每一个人攀爬过的感受是不同的,回味也是不同的,收获当然也会有差异。
很多时候,取决于,爬山时的所见所闻。
我印象很深的有这样几幕场景。
有的人爬山时,负重前行,他会考虑山上的水贵,饭贵,自己全部带着。一路疾步快上,快下。真的下到山脚下时,会发现,很多东西,又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山上的所有遇见,只变成必须吃掉包里的吃的,喝的,还有那无法逃避的重量。
有的人爬山时,轻装上阵,步履轻盈,看到花美,看看,看到树奇,瞅瞅,看到景美,拍拍,遇到喜欢吃的,尝尝。等下山时,手里抓着小石子、树叶,唇边带笑,收获满满。
有的人爬山时,带着小娃。有的抱着,负重前行;有的则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一步地配合着他的脚步往上爬;有的甚至让孩子自己背着自己的东西,让他知道,自己的山路自己走,自己的东西,自己背。
若是您,会如何选择呢?
再反馈到孩子们的学习。
此刻,爬山过程中,那些负重,并非是各科的学习。还有很多是:之前的荣誉、家长的担忧、对未来的期许。什么可以留,什么必须仍呢?
此刻,一起出发的,已经有了距离上的差距,是疾步追,过度透支体力,还是稳步上山,保持恒久力呢?
再说:爬山的过程中,风景要不要看?要看,因为,这是一段真实的生活,懂得乐在其中,才会真的融入于此。
是扔?还是不扔?是扔这个,还是扔那个?是如何追?是如何看风景。
在于经历者的所悟。
这不仅仅是孩子们,还有我们家长。
偶遇一丛绿叶,手轻托之。看树叶的纹理,想象它不久后的颜色渐变,以及颜色渐变的背景——季节。
轻托季节。静静守望,是对季节的尊重。
看淡所遇,坚持恒久,是对成长的尊重。
还说爬山:这座山,第一次是陌生的,第二次就会多了经验,反复爬,定会拥有更多坦然。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成长的滋味,更多的是不经意间的:甘苦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