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水泥厂沉浮录

浏览 23

  在天府花园水城有一片现代化的新城,那就是天府水城新区。那里交通发达,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整齐的绿化带,将这里分化成一块块商贸、商住、学校等区域。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三星镇通过几年不竭的打造,已经建设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站在这片土地上,感叹三星人民的勤劳与奋斗,感受天府花园水城的新貌。朋友,你可曾记得,这里曾经有一座年产6万余吨的水泥厂,带给这里繁荣与鼎盛。

  三中全会后,全国人民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农村和城市建设如火如荼,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当时的三星区公所为了解决当地水泥紧缺的问题,利用金堂山上的矿石资源,兴办水泥厂。企业全称为:金堂县三星水泥厂,性质属乡办集体企业,后改为镇集体企业,属金堂县乡镇企业管理局主管。始建于1978年,原址在三星乡五爱大队十二队陈家沟,后改为兰家店村4组,现在为天灯村15组。建厂总投资4万余元,设备设施非常简陋,车间房均为砖木结构小瓦屋面,厂区位置高低不平非常凌乱,主机设备有Φ0.9*3.0米简易小型球磨机二台;简易土立窑Φ0.9*4.0米一台,简易粉碎机一台,自制小型成球盘一台,无任何辅助设备及设施。由于厂址在山沟里,高低不平,道路狭窄,进出厂材料和厂内上料,卸料及转运全靠人推、人拉和肩挑,劳动强度非常大。无住宿、无食堂、无洗澡处,无化验室及检测设备仪器。原燃材料和水泥成品检验靠外协助,生产条件甚差,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年实际生产水泥只有600余吨,产品质量低并不稳定,只能作为民用。职工人数仅有20名左右,每月每个职工补助10元,其余评工分各自拿回生产队参加分配。

  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对金堂山的矿石分析不足,原地的矿石资源生产出来的水泥质量不稳定,合格率低,加之交通不便,乡政府决定迁址。1980年下半年,开始新建厂区选址,定为原来的三星乡五爱大队19队,后改为兰家店6组,现在为天灯村8组。厂区靠唐巴公路,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具备建厂条件。使用彭州和什邡的矿石作原料。占地面积约13亩,于1981年底建成并投入生产,总投入资金25万余元。

  新厂的设备也很简陋,基本是靠人工生产。主机设备有颚式破碎机一台、球磨机一台、土立窑一台、成球盘一台,辅助设备只有D160毫米皮带式提升机一台。无其它辅助设备和设施,破碎机、磨机和立窑进、出料全靠人铲或人力斗车推或拉。建沉井一口及房屋,供全厂生活和生产用水;立窑车间房和配电室均为砖混结构。现浇平房,其它车间房、库房、食堂、化验室(车控室和分析室)、职工倒班住宿为砖木结构、水泥瓦房。厂办公室为小瓦屋面。无物检室及检测设备仪器,水泥成品检测靠外协。由于没有装机,水泥成品只能散售或人工包装。但仍然维持了较正常的生产,年生产能力提升到6000余吨,职工人数达到70余人,职工薪酬实行月薪工资制,基本形成了正常的水泥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

  1983年水泥厂的办公和生产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修建了厂办公室(集体办公室)、化验室〔物检室〕、库房等综合楼,化验室“三室”健全,具备了从原燃材料进厂到水泥产品出厂的全过程检测能力。修建了二层砖混结构的综合楼。修建园库二个,一个装生料,一个装水泥,容量分别为300吨,安装提升机一台,生料和水泥轮换使用。修建水泥成品库房510平方米,砖混结构,现浇平房屋面,可库存600余吨,原厂办公室改为供销股及水泥开票处用,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985年再次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总投资金85万余元。新增Φ1.5*5.7米球磨机一台,用于磨制生料,结束了“一磨二用”(磨制生料和水泥轮换使用〕的历史,具备了“二磨一烧”(生料磨制和水泥磨制、熟料燃烧)的完整生产工艺生产线。职工劳动强度降低,基本形成了机械化生产线,产品质量有了保证,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增修和改造了原综合楼,办公、对外业务接待和职工住宿条件得到大力的改善。经过本次技术改造,使本厂的固定资产达到120万元,生产水泥能力达到12000余吨/年,职工人数达到110余名,企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明显提高。

  1986年正式成立了**三星水泥厂党支部,调动和发挥了党员积极性,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保证及骨干带头作用。

  1988年修建地磅房,安装地中衡,最大称量30吨,台面长度12米,满足了进出各种材料的计量,达到了“三级计量”水平。

  1992年至1993年,根据本厂发展的要求,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技术改造,总投入资金380万元,新征土地近10亩,厂区占地总面积达到23亩,新增主机设备,改造配电系统,新修配电房。同时配套和完善了辅助设备及设施,新修生料和水泥园形库各二个,分别容量1000吨。经过本次技术改造,生产工艺流程线,厂区总平面布置,生产条件和厂容厂貌进行了较大改变,固定资产达到490万元以上,年生产能力达到4万吨以上,经营收入超过1000万元,税利超过100万元,职工人数增加到200余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

  1996年对办公区、生活区、生产环境和立窑扩径等方面进行改造,新修办公综合楼一栋(二层),建筑面积524平方米,供化验室(车间控制室和化学分析室〉、厂会议室、接待室、正副厂长办公室、财务室、党支部办公室和各科室、车间主任办公室综合使用。同时配备了相应的办公用品。会议室配有椭圆形大桌一张及座椅一套,可供六七十人使用,办公区与生产区分开,并植有花草进行绿化,设有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等小型车辆的停放车棚,对厂区道路进行完善,全部为混泥土路面。本次技术改造,总投入资金60余万元,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得到改善,生料、熟料和水泥的生产能力达到基本平衡,厂区道路畅通平整,化验室达到行业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为化验室换证提供了硬件保证,办公条件、办公环境和企业形象明显改观。

  1999年,主要对整个生产车间的粉尘治理和水泥磨安装、选粉进行技术改造,总投入资金80余万元。经过本次技术改造,各生产车间的主要粉尘扬点得到了基本治理,达到了当时国家及环境部门的要求,水泥磨机台时产量明显提高,产品质量较稳定,生产条件改善,车间房很规范。

  2000年因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对水泥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以及检测设备出台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同时,五年一期的“水泥企业生产许可证”到期需换证,因此,又一次进行技术改造和完善,总投入资金54万元。经过本次技术改造,使其生产工艺流程完善,配套设备及设施齐备,结束了台秤计量和人工配料的历史,增置了物理检验室电脑运作的试块压力机一套;同时进行了地中衡改造,新建基础墩和称台加固,由原机械地中衡改成电子及传感器地中衡,最大称量达到60吨。生产车间及生产工艺装备规范、先进,产品质量得到了稳定提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到了水泥企业换发生产许可证的规定和要求,顺利取得“水泥企业生产许可证”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5年为了减轻职工劳动强度,以机械代替人工操作,购置了二台小型铲车(又称装载机主要用于熟料转运和堆放,取代了原人力斗车推和人工铲的高强度作业,新修矿石堆棚304平方米。钢结构、彩钢瓦屋面,小车库房,砖木结构,彩钢瓦屋面,改造了粘土库房(前半部分)和非机动车停放棚,改石棉瓦屋面为彩钢瓦屋面,新购神龙富康轿车一辆。本次改造共投入资金约30万元,解决了矿石全部露天堆放入磨水份严重超标,影响磨机产量及露天生产的局面。购有本厂自己的轿车,为外出业务和零配件采购等方面提供了交通方便,同时也树立了企业对外形象。

  三星水泥厂自1978年建厂以来,经过大、小近10次的技术改造和扩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00多万元,年生产能力达到6万余吨,年产值过1000万元;年税利过1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金堂县和三星镇重点骨干企业,获得了“三级计量合格证”和“水泥企业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多年来曾获得镇政府表彰12次,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表彰21次,市政府表彰10次,市政府有关部门表彰35次,省政府有关部门表彰16次,国家税务局表彰1次,农业部表彰1次,体现了对三星水泥厂所做出的贡献和成绩的肯定和评价。

  尽管三星水泥厂三十年来不竭的发展和壮大,由于距离原材料产地较远,企业的大规模发展受到限制,还是一个中小型水泥企业。2007年12月20日,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成都市政府对全市所有中小型水泥企业实施全面关闭,三星水泥厂也在其中,需要关闭。三星水泥厂从建厂到关闭,三十年里共向政府上交各种费用600余万元,缴纳国家税金1000万元以上。

  三星水泥厂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经过滚雪球逐渐发展壮大,走过30年的漫长路程,许多职工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用勤劳的双手,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思想素质,超强的工作能力,超强的管理方法和智慧,谱写和描绘了三星水泥厂的发展历史和蓝图。站在这片曾经奉献青春年华的土地上,满头白发的老书记、老厂长曾天平感慨万千。

  如今,三星水泥厂周边已经建成了宽敞的大道,政府引进了航空学院、西南交大希望学院、成都文理学院等大学,建成了现代商住小区。依然矗立在厂区的水泥罐即将拆除。未来,这里将是天府水城新区的核心区域。经历三十年发展的三星水泥厂留给人们的将是深深的记忆。

  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