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播出这么久了,我终于结束了之前奴隶般的工作,换了份轻松工作,抽了一个下午看完了第一部。郭敬明,韩寒,蒋方舟,是我们80后最熟悉的三位青年作家。现在,这三位的才华,基本都开花结果,他们基本完成了年轻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对于世界该看过的差不多都看过,该经历过的也都差不多经历过了,渐渐不需要在作品里流露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步入了凭自己经验写作的阶段。
之前有看过《小时代》的评论,说这片子价值观很俗,所以特别“漂亮”,全是帅哥美女。我今天才找出相关影评翻了翻,基本都是抨击,而且都是些很情绪化的语言。我希望自己作一篇客观冷静的评论,谈谈这片子的优缺点,以及客观地评价郭敬明的才华。
我们怎么评判一部电影或者一部小说?我以为,首先看它有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抛开思想意义不论,小说和电影,首先要讲一个能自圆其说,精彩的故事。为什么当代文艺界如此萧条?当代很多作品都是思想教育片。只考虑教育人,没有精彩的情节,也没有任何趣味。我以为,中国人都是很聪明的,不需要谁天天板着个面孔教育大家,文艺的目的可不是啰嗦和让人生厌。而且没有趣味是没有想象力的表示。
如果要我在这里背文学教科书,我觉得没有必要。我直接谈谈观点。一部小说,或者一部电影,能否及格,先要看情节编得怎么样。我曾不止一次地看到有些知名的经典作家,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的时候,谦虚地说:我只是在编故事而已。当然光有情节,什么内涵也没有,就会流于低俗。好的小说和影片,是好的情节和好的内涵的交融。但是如果一个作品只有深刻的思想,情节像流水账,那这篇作品就连个作品都算不上。那么对于郭敬明,我觉得,他在编故事上还是很有天份的,整部电影情节流畅,节奏感强,在这一点上,完全不能否认他的才华。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以及两部续集。大仲马非常喜欢写男人间的友情。达达尼昂和阿多斯,波尔多斯,阿拉米斯的友情,经大仲马的悉心刻画,真是感天动地,绝对不亚于中国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因为大仲马除了会编撰曲折的情节,还能展现法国人的精神,所以他超越了通俗小说家的水平,成为一名经典作家。关于大仲马是通俗作家还是经典作家,历来就有争议。尤其是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的出现后,小仲马的作品可是显而易见的名著。法国过去总认为小仲马的成就在大仲马之上,但是前两年的时候,又把大仲马的骨灰搬进了法国先贤祠,看来还是认为大仲马是很深刻的。
郭敬明和大仲马相反,喜欢写女性的友情。他似乎特别喜欢这个题材。我过去看过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也是一群女主人公,这个小说里的主人公,现在长大了,又出现在电影《小时代》里。这四个女孩子虽然像三个火枪手一样性格差异很大,但是她们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很好地协调她们之间的关系,让她们的友谊放出光彩来,其实这是一个中国女性版的《三个火枪手》。
但是不可否认郭敬明的作品中确有很多脱离现实,俗气的情节。比如普通女孩和大款帅哥的恋情,林萧进入公司面试,在电梯里碰到了总裁,总裁想不起那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林萧在旁边提醒了他。然后林萧就意外地从众多来面试的美女中脱颖而出,成了总裁助理,最后还收到了订婚戒指。这一段情节真是幼稚可笑之极。
但是我很喜欢里面的一些其它情节,以及里面流露出的积极的精神。比如四个女孩子都热爱生活,互帮互助。这热爱生活,真诚坚强的品质,是中国人血脉里的流下来的,郭敬明抓住了这一点,把它表现了出来。
我这篇散论的题目叫《一个被时代毁掉的大仲马》,为什么是大仲马,我刚讲了,但为什么被时代毁掉了,我还没有讲。我以为,郭敬明走到今天,没有获得大的成功,和时代的浮躁有很大的关系。钱钟书有一句话:一个人太幸运,和太不幸,都不能获得很大的成功。太不幸我就不解释了,太幸运怎么解?一个有才华的人,要经历人生的磨难,然后才能知道生活的酸甜苦辣。然后才知道生活的真实是什么样的。郭敬明成名得太早了,他出名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完全是被炒作出名的。他成名之后,他身边的人当然把他当摇钱树嘛。他处在那个位置上,看到的不是真实的生活。就算是一个不会写作的普通的民众,他也不会赞同郭敬明在电影里透露出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为一个成熟的,懂得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换取他人生产的价值的中国人很显然不会幻想自己有一天有林萧那样的经历。这就是郭敬明成名太早带来的弊病。而郭敬明自己对此可能并不自知,他怎么知道他看到的不是生活的真实呢?他每天都这样生活着,他觉得他看到的都是天经地义的真实。但是,其实,我们观众知道不是的。如果当时我国不是那样大吹大擂地宣传郭敬明,他的成名之路可能会非常坎坷,但是那对他有好处,他就不会写出这么虚伪的作品。
而韩寒的失败差不多也是这个原因。蒋方舟也曾出书,书名叫《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这个书名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反省,为什么像郭敬明那样的天才,却没有成为深沉的经典作家。不是别人的责任,真的是浮躁的社会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