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流行的话,让我们有了解读“幸福”的依据。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达,“千万个人心中有千万种幸福”,我们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会各执己见。当然,我也不会例外。
记得小时候从朋友手中借到一本《战争与和平》,我开始对小说里的故事与情节着迷,深陷其中,感同身受,甚至把自己想象成十九世纪初期的英雄。那时候的我感到如此幸福!后来的后来,阅读经典变成了我寻觅幸福的一种方式。
最近从当当网购得几本好书,读来甚是舒服。俄罗斯伟大诗人丘特切夫《丘特切夫诗选》中浓郁的浪漫气息,沁人心脾;南非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K.库切《异乡人的国度》中的观点独到、论据鲜明;土耳其著名作家帕慕克《别样的色彩》中的细腻自然、情真意切;俄罗斯经典流亡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的《小于一》更是洋洋洒洒、厚重深刻;德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低地》的真情流露、笔法老道;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浪漫派的艺术》更是精美绝伦、引人入胜。还有许多本,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每每翻阅这一类的经典书籍时,自己都有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让我莫名的感到幸福。在我看来,阅读经典是一种高尚的奢侈,它不仅仅可以洗涤灵魂,还能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当然,在闲暇的时候,或者是书本不在手上的时候,我也会极不情愿的打开手机,看一看APP里的文章。我不能否认在这里也能找到好的文章,但是这么长时间以来,除了某些经典微信公众号给我奉献了某些雄文之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我都会当做快餐文化,用一目十行的方法或者浏览标题的方式,一带而过。因为,我把阅读看的很重,那些优美而富有哲理的文字是逃不出我的眼睛的。
女友经常会给我分享一些文章,讨论着一个庄重而严肃的话题——幸福,我们两个人经常会存在一些分歧,不过这种分歧总会在共同阅读一本书的时候终结。虽然我们在理解“幸福”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我们获得“幸福”的结局是相同的。
在我看来,真正可以让我感到幸福的事情,就是与大师对话。在大师的书本中,我能发现自我,找到自我,是一份绝佳的精神食粮。这一切真的很像英国当代女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小说《书店》中女主人公的独白一样,在聒噪的现实世界,如何寻觅片刻安宁,最好的办法便是与书为伴。即使全世界与你为敌,也不能轻易放弃。我喜欢这位女作家细腻的表达,更喜欢她把阅读融入到骨子里了,这大概就是她的幸福所在吧。
历史在不断的前行,那么优秀的作品也就会随着时间的淬炼,而不断地涌现。前几天看到一篇微信文章,谈到历史上最伟大的一百部经典,我仔细端详了一下书目,基本上可以称得上算是真正的精神食粮,阅读这些书才是一种营养的汲取。我们这个时代,也有这个时代的经典,这些经典作家们的作品,同样能给我们带来视觉的享受。
有一颗“阅读之心”,其实内心就有了一杆称,这杆秤会带着我们寻找那个能装得下这颗心的麻袋。麻袋里有一面镜子,反射出历史的沉浮、文化的自觉。带着敬畏与朝圣的心,轻轻地翻开书页,闻一闻墨香,细细的品啧每一行文字,在那些或流畅、或艰涩的字里行间,寻找一种精神的自我满足,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