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写过这么一句诗:草盛豆苗稀。
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杂草多了,豆苗就稀了。把杂草拔干净,这是多数人下意识的反应。可有的人不这么做,反而自得其乐,豆苗是风景,杂草难道不是风景?
据说,有经验的农人,都会在田里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为什么不拔干净呢?杂草被除尽,留出了空隙,农人会下意识地补上苗。结果,苗长大,过于拥挤,反倒影响了整体收成。杂草能隔开苗的间隙,虽然杂草和苗之间会争夺肥料,但只要数量控制得当,杂草也能帮助苗生长。
在多数人看来,苗是有用的,杂草是无用的。可生活中若是缺了无用之物,也不完整。存在是相辅相成的,苗与杂草是如此,感情与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很多人习惯把自己的人生与感情分为有用和无用。有用的,比如种种的工作目标、能帮助提升业绩的人;无用的,比如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闲散时光。他们会让有用的充斥着人生的每一分钟,尽力去除无用的人和事,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于是,人生与感情最终都只围着有用的打转。结果呢?往往不尽如人意。
我认为,人生与感情是否美好,起到决定作用的,不是这块“田地”上是否仍有“草”,而是如何合理地控制“苗”与“草”的比例。如果舍本逐末,让草占据了田地,固然得不偿失;但如果一味追求苗盛草稀,亦不是最佳良方。
那些能决定你人生与情感价值的东西,不妨倾注自己的心血,这是理所当然的。可若是拔尽了“草”,让“苗”把人生挤得密不透风,最终得到的是焦虑。以“草”隔“苗”,看似浪费,实则成全了“苗”的茁壮与成长。所以,我们说要学会为生活留白。
苗,让人品尝的,是成功的充实;草,让人领略的,是疏阔的风景。一种人生,一段感情,若没有了苗,就会本末倒置,少了动力;若缺潦草,则会苍白乏味,少了情趣。有用与无用,要取个平衡。人生要美,感情要盛,草就不能太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