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岁月的心情体会与感受

浏览 6

  编者按:《在当特约记者的日子里》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回忆起过往在淄博晚报中当特约记者的时候,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其中的变化与成长,不如随着作者一起体味当年的味道吧。

  10年前的这个时候,为庆祝《淄博晚报》创刊15周年,我写了《难忘的记忆》征文,表达了对晚报生日的祝福,那时正是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不久的日子,真是喜上加喜。而今年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总书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迎来了《淄博晚报》诞辰25周年,更有历史意义,更令人欢欣鼓舞。说句心里话,作为已近88岁高龄的老读者,对晚报有着特殊的感情。所谓“特殊感情”,其理由一,我曾是晚报主办者淄博日报社的一员,从1960年10月起,担任过驻区记者和采通室副主任,直至1972年10月调到山东人民广播电视台驻淄博记者站工作;其理由二,从淄博市史志办公室离休之后,我到新创办的《淄博晚报》“打工”,晚年能为新闻事业再发挥一份余热,深感光荣,这种特殊感情,可说是一份缘份吧。

  1993年元旦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淄博日报新闻大楼,会议室里,热闹非凡,喜气洋洋。坐满了新老办报人员和来宾,以喜悦的心情欢庆《淄博晚报》的诞生。创刊仪式开始了,大家聆听了市领导的讲话和晚报领导公布的办报方案,深受鼓舞,一致表示积极把晚报办好,为人民送好的精神食粮,我有幸参加了晚报创刊仪式,格外高兴。既然日报和晚报是一家,我这个老报人回到了娘家,那心情可想而知,当时心想,一定好好工作,为娘家争光。

  在晚报“打工”时间虽然不到两年,但受益匪浅,为我坚持笔耕不辍,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创造了好的条件。宋冬生总编和其他领导,像对自己的办报人员看待,生活上关心,精神上鼓励,工作上信任,让我在晚报办公室工作,不久又发给“特约记者证”,便于下去采访。尽管领导上说,你年纪大了上下班不一定和我们一样,但我既然回娘家了,不能搞特殊,每天坚持按时上下班,做到尽职尽责,认真处理办公室的事务。在完成办公室工作任务之后,抽空下去采写一些报道。老年人写老年人吧,主要反映离退休干部职工安度晚年生活的故事及有关社会新闻,如1993年7月和郝永勃主任一起采写的《当年副市长 今日当模特》一文,记述的是离休干部秦永文参加老年模特队的事,晚报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读者来信中反映张店城区有些社区楼房及街道没有地名标志,不便于人们交往和邮政投递,我便亲自到现场调查,写了报道《小问题 大事情》,1993年2月16日的晚报刊登后不久,有关部门及时设置了这些地方的地名标志,受到居民的称赞。这年9月24日是淄博市老年人大学建校10周年,我采写了题为《老年乐园 为霞满天》消息,记述了老年大学老年教育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晚报发表后受到老年大学领导、教师和学员的好评。不到两年时间,我为晚报采写了各种报道20多篇。离开晚报之后在一段时间里仍保留其“特约记者”身份,继续为晚报投稿,1995年8月,我乘公交车赴周村采访了区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离休干部常子荣同志。他1939年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区长兼武工队长,为打击日寇做出了很大贡献。离休后常到各单位作传统报告,讲抗日战争故事,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先进离休干部”光荣称号,回张店后我连夜写出了《他在抗战岁月里》的报道,晚报很快予以发表,及时配合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活动。张店火车站经铁道部批准于1987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淄博站”,更站名经过了一些曲折,因为我参加了更名的催办工作,了解一些情况,所以便写了回忆更站名的经过,2008年8月28日《淄博晚报》以《一波三折改站名》为题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关注,该文后来荣获“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优秀奖。

  25年来,《淄博晚报》共发表我采写的消息、通讯、游记、随笔等文章80多篇,并成为我的《晚晴笔颂》和《桑榆漫记》两部专著的主要内容。这些都是《淄博晚报》大力支持的结果,对此特向晚报领导、编辑们表示深切感谢!在进入新时代后迎来晚报25个生日之际,敬祝贵报全体同志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安康幸福,把晚报办的更好!

  作者|齐乃义

  公众号:爱读淄博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