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亦师亦友这些年》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淄博晚报媒体报刊的成长感悟心得,也看出了作者25年与淄博晚报一起奋斗的岁月,不妨来看看这篇美文吧。
晚报读友 芦艺汀 从初中喜欢文学,长大后历经多个单位打工,一直以打工养文学,已发表出版长篇小说3部,代表作长篇小说《国家税务官》获“首届全国税收题材文艺作品征集”一等奖。现为《淄博税务》执行编辑。
时光荏苒,转眼《淄博晚报》25岁了。在我接触的媒体报刊中,跟《淄博晚报》渊源最深,感情最厚,积攒了很多心里话,可以说,是亦师亦友这么多年。
先说与《淄博晚报》的编辑老师亦师亦友。晚报开设多个板块、栏目,编辑老师众多,很多老师的名字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是,真正见过一面的只有刘洪霞老师。跟刘老师见面之前,1999年底,她曾编发过我一篇公安新闻故事,并在《淄博晚报》头版连载。我印象里,还没有那家报纸会在头版连载一个乡镇通讯员的文稿。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三点启发:一是《淄博晚报》确实做到文以载道,把作品放在第一位,要不,不会把一个基层无名作者的稿件放头版;二是刘洪霞老师人品让我钦佩,只有人品好的人才会对作者一视同仁,拒绝人情稿、关系稿,给草根作者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三是使我树立了自信心,“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要总琢磨编辑喜欢什么类型的稿子,就怕你拿出手来的金子,先把作品打磨好才是让自己走出去的关键。那年,因为我在《淄博晚报》发表稿件多,单位领导很高兴,专门给我个人订了一份2000年的《淄博晚报》,这在整个公安系统都绝无仅有的。
这之后我陆续写了很多稿件,有新闻稿,也有文学稿,又陆续认识了刘琳、杨秋云、李光贞、姜乾相等老师——都是通稿件认识的,有时为了稿件某句话或者一个日期打电话核实,却从未见过面,更未请他们吃顿饭。时间长了,他们看到报纸某个征文获奖名单中有我名字,也会打电话贺,提醒我别耽误了领奖,过年时也会发个短信互相问候一下,俨然成了朋友。
再说与《淄博晚报》这份报纸亦师亦友。对报纸来说,我是一个普通作者,她给我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展示才华的平台,是朋友。同时,我又是她忠实的读者,通过她设置的那些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板块和栏目学到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犹如一位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的老师。除了每天必看的新闻板块,教育周刊、文学副刊、旅游等内容我都会认真阅读,受益匪浅。比如教育周刊里面关于成长的内容,我都非常关心,并把它剪下来留存,留着教育自己的孩子时用得上。文学副刊刊发一些精彩美文、郝永勃老师为鲁迅先生等历史文化名人画像的大散文,我都非常喜欢,并剪下来像藏书一样整理成册,留着慢慢品尝学习。我没有接受正规文学院校学习和名师指点,在写作的路上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不断从书籍和报刊中汲取文化营养。
经过25年成长,《淄博晚报》愈发充满朝气和活力,已成为一份既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又具有高品位质量的报纸,她的每个版面每行文字都离不开一群编辑老师的敬业和付出,正是有了她们的努力,才源源不断为淄博人民日常生活奉献着精神食粮,令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业余作者找到了精神归宿。
作者|芦艺汀
公众号:爱读淄博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