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国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的话,那我觉得“焦虑”这个词应该是最合适的了:为房子焦虑,为工作焦虑,为孩子焦虑,为钱财焦虑……还有很多人是莫名的焦虑——连自己为什么焦虑都不知道,就是为焦虑而焦虑,简直没有什么不让我们焦虑的东西。于是,失眠的人越来越多了,抑郁的人越来越多了,连带着原本不受待见的“心理学”专业,都开始成为热门专业了,分析国人焦虑原因的书也出了一本又一本:
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朱建军先生写了一本书《焦虑的中国人》,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典型群体,从心理的层面,分析“人心向背”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历史轨迹的影响。还有胡纪泽先生从文化层面分析的《中国人的焦虑:一次文化突围的尝试》,高强先生从民生角度分析的《国富了!幸福呢?给焦虑的中国人一个答案》,这些书籍都值得一看。笔者学力不逮,无法像学者们那样进行深入的分析,只能从字形的角度来谈谈我的一点浅薄的看法。
焦。会意字,从隹,从火。《说文》说:“焦,火所伤也。”上面的“隹”(zhuī),指的是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如果鸟能飞走,那自然无事;如果飞不走,那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焦急”万分了。想逃离,却逃离不了;想改变现状,也改变不了,自然有一种火烧火燎一般的急躁。《水浒传》里有一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说的就是这种心情。所以,所谓“焦”,指的是一种无路可走、无处可逃、无可奈何的心情。
虑。形声字,从思,从虍(hu)。“虍”指虎皮,代指老虎。老虎是山中的大王,因此虍和思结合起来的意思是“思考大王的事情”。繁体字写作“慮”。从字形上看,“虑”是“思”的延伸。《黄帝内经》上说:“因思而远慕谓之虑。”《说文》中说:“虑,谋思也。”《墨子亲士》中说:“非士无与虑国。”《论语卫灵公》中说:“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综合上面的解释来看,虑,为远虑,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担忧。未来是不确定、不肯定的,难以把握,所以,一切的“虑”都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的煎熬的感觉。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求神问卦?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未来的担忧:求子的问菩萨什么时候能生孩子,求财的问“大仙”什么时候能发财,做了坏事的问“大师”会不会有什么灾祸降临……
有个叫《扔靴子》的相声,说的是一位老人一直等待楼上的房客扔下第二只鞋子,以至于一夜没睡觉。老人的情绪就是“虑”:依照过去的经验,楼上的房客扔下第一只靴子后,老人心里就开始期待第二只,这就是因思而远慕,慕而不得,期待越来越久远,于是生出了“虑”。这虽然是个笑话,但也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虑”。当然,老人面临的不仅仅是“第二只靴子在将来什么时候掉下”,还有过去及当下他所受到的楼上房客的骚扰,所以,老人是既“焦”且“虑”的。
当下“被火烤”——遭遇困境,未来“难预料”——不知所措,而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是 “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当困顿的现实遇上难以把握的未来,怎能不焦虑?
追究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大多还在于内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等等,都让人们或朝思暮想,或欲罢不能。当你“求之不得”,或“患得患失”之时,你就会焦虑不安。所以说,一切魔皆为心魔。难怪,印度语中“地狱”一词的本来意思就是“焦虑”: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极度的焦虑之中时,他就像处在地狱之中啊。怎么办?《心经》告诉人们要“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我等“众生”是很难做到这些的。那又该如何才能不焦虑?佛法高深,我更不是什么高僧,所以就不给读者打什么“机锋”了。但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知天命”境界的人,还是有一点自己的体会的: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发财有理,富贵无罪,但千万别动歪心思。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你可以不信鬼神,但你得敬畏法律。
修己以敬。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要想达到这种心态,首先要“修心”,让自己拥有体验幸福的能力。想象一下,一个每天抱怨的人,只能看到没有得到的,内心永远贫瘠,不能体验到幸福快乐,更无从“修己”。至于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能做到最好,做不到也不强求了。
学而时习之。读点书吧,尤其是要不带功利目的地去读书。人生,需要一些超功利的追求。
允执其中。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以平常之理为人处事。一切悲剧源于执着:对感情太执着,容易由爱生恨;对怨恨太执着,容易恶向胆边生;对权钱太执着,容易误入歧途……学会放下,学会给人生做减法,你的心境会更平和。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公众号:左手写诗右手为文
作者:郭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