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的电影评论日记-拿什么拯救刘峰的“芳华”

浏览 4

  “他是个好人!”

  “这人怎么这么坏?”

  “你要做一个好人!”

  人们都习惯于这样评价或要求别人。如果你问:“这个世界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吗?”相信回答一定是“没有”。但人们还是习惯这样两种“极端”的评价,好像除了好就是坏,除了黑就是白。用哲学的话语来讲,这其实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的体现。思维的方式影响了行动的方式,思维的深度决定了行动的高度。当这种“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支配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的行为也会相应地变得简单粗暴。比如,你或许会逼迫别人做一个“好人”,而忘记了自己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不是个“好人”,也不是个“坏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最近电影《芳华》引起人们的热议,尤其是其中的刘峰,都认为他是个“好人”,理由是:

  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让;战友让他带去修的手表,太过名贵,没人敢修,他自己研究后修好了;食堂煮破了的饺子没人吃,他总是主动打来吃;就连猪跑了,别人也第一时间找他来帮忙。他竭尽全力帮助所有人,大家也热情地叫他“活雷锋”。然而,仅仅因一次“冲动”的告白,这个大家眼中的“活雷锋”就被下放连队。更可悲的是,下放连队之前,之前受他帮助的战友,一个都没来相送!

  他之前无怨无悔地帮助过那么多人!他不是耍流氓!他没有犯罪!他更不是反革命分子!众人,有必要跟他如此坚决、彻底地“划清界限”吗?原来,大家之前称赞他,并不是因为喜欢他,而是因为“需要他的帮助”,大家喊他“活雷锋”只是出于对某种身份的认同,而产生这一认同其实也是出于自私:使自己的利益在别人的帮助下得到维护。看看,众人只希望“别人”做一个“好人”,一个对他们有利的“好人”,他们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你,而是迫于现实“需要你”。你累死了都是应该的,因为你是大家眼中的“好人”。而且,你还不能有缺点,否则,“作为‘活雷锋’,你怎么能这样呢?”“啊?真没看出来啊,原来他是个这样的人啊!”只需一句话,就否定了你所做的一切,就让你由一个“好人”刹那间变成了“坏人”!

  这就是人性,赤裸裸的人性!

  把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揭示出来,不是要打击大家“做好人”的积极性,而是为了警醒,更为了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身边的“好人”,如何更好地去做一个“好人”。

  给“好人”以“好报”。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别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给他打”式的佛,帮助你不是我的责任,而是我的“情分”。所以,我能做到的是“你可以不感谢我,但不能恩将仇报”。“好报”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一定要有,一定要真诚。只有这样,才能温暖更多的人,才能激励更多的人愿意去做好事,努力成为一个好人。

  在西方的婚礼上常常有这样一段对话:

  神父对新娘/新郎说:(新娘/新郎名),你是否愿意这个男子成为你的丈夫/妻子与他/她缔结婚约?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他/她,照顾他/她,尊重他/她,接纳他/她,永远对他/她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新娘/新郎回答:我愿意。

  我相信,多数的夫妻能做到“无论疾病还是健康”都会爱对方。但是,如果一方背叛了呢?还有多少人会“永远对他/她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夫妻之间尚且如此,而如果你我只是普通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呢?我做好人帮助你,你却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你让我情何以堪?我还敢做好人吗?这就是为什么发生了“自己摔倒却讹诈帮助她的人”的事情后,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再做好人去帮助受伤的路人的原因。

  电影的最后这样说刘峰:之后的他,看起来那么知足,那么冷静。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可以称他为“佛”了。但是,我绝对相信,在现实世界里,能做到像他这样的一定是极少数。我们可以歌颂这样的人,却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最广泛的人性和事实是,英雄不怕流血,就怕流泪,让好人们流血又流泪,只会寒了更多准备做好事的人的心。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和资格去要求别人去做一个像刘峰一样的好人!要求一个人无论受到任何伤害都要无条件地坚持做一个好人,这就像要求一个丈夫或妻子,哪怕对方背叛了,都要坚持爱对方一样,这是多么可怕的道德绑架!你伤害了我,还要我一笑而过,多少人能做到?

  我们因为“好人”的存在而拥有了芳华,可是,谁来拯救“刘峰”们的芳华?

  有节制地做一个好人。“爱”与“会爱”其实是两码事,多少父母“爱”孩子,但又有多少父母懂得如何恰当地爱孩子呢?同样的道理,我们追求做一个好人,给别人以关爱,但也要学会如何去爱。刘峰是一个无人喜欢的“好人”,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有那个特殊时代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是因为人性中的恶。

  我还是以最亲近的父子或母子之间的相处为例来说明。当妈的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任劳任怨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时间,付出了全部的辛劳,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当孩子习惯了这种照顾,觉得妈妈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之时,如果妈妈突然有一天照顾得不像之前那样好了,甚至不高兴再照顾他了,孩子会是怎样的一种反应?多少溺爱造就了多少不知感恩、自私自利的孩子!

  如果无节制地做一个“好父母”换来的都是“白眼狼”,那无节制去关爱其他人呢?《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这部电影里面,从不拒绝救助任何人的超人,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民众在恐慌,这么一个能力巨大的人,他为什么只是帮助人?未来会不会有一天,他用这种强大力量反过来杀人?因此在法庭上,众人拷问的是超人的这个问题:你到底是谁?

  刘峰的“错误”就在于他是一个“烂好人”,对于别人的请求来者不拒。不懂拒绝别人的人,有意无意地其实是把自己当成了超人。而他们之所以不懂得拒绝,其实正是因为他们跟超人一样,根本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友善是美德,但过度友善伤害了自己乃至亲人,纵容的是他人人性中的恶。过度友善的人害怕拒绝,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别人失望的眼神。可事事害怕让别人失望,其实是一种自卑。残酷的现实是:生活总有点欺软怕硬,一个完全不懂拒绝的人,也不可能赢得真正的尊重。所以,“大家”只是“需要”刘峰,却不会真正的喜欢他,在乎他;所以“好人刘峰”的现实结局几乎等于“众叛亲离”。写到这里,我甚至在想,电影里战友让他带去修的手表,太过名贵,没人敢修,他自己研究后修好了;如果他把手表修得更糟糕了,战友会怎样对待他?

  哈维尔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托尔斯泰说:“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好人难做,但我们仍然要做个好人。”

  田大壮先生说:“不管这个世界让人绝望到什么程度,都要坚持做善良的事。我们做好人,不是为了回报,只是为了成为更自由的人,而不是深受枷锁。”

  我承认他们说得很对,我们也应该努力坚持做一个好人。但我更愿意面对真实的人性!真的猛士不是逃避残酷的现实,而是正视“淋漓的鲜血”,然后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把“好事”做好,把“好人”做好,不仅爱与被爱者都能拥有芳华,还能让人心更加温暖,让人性更加良善!

  2017/12/19 于“且直斋”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公众号:左手写诗右手为文
作者:郭青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