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的春天,上海聚丰园里,环境雅致,空气清新。而立之年的吴蕴初揣着他精心研制的晶莹小颗粒静静等着一个人。这个人叫王东园,是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而张崇新酱园的老板张逸云,则是吴蕴初最想结识的那个人,也正是他,为后来“天厨”的诞生,助了一臂之力。
1906年的黄浦江、外白渡桥边,时常蹲坐着一个衣衫单薄的少年。少年发现有人力车辆或者驴马车通过时,都会奔上去帮人拉推,以得几文钱回谢。这位少年就是还在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业读书的吴蕴初,他同时还兼任兵工学堂附属小学的算术老师。如此刻苦努力,只为兑现自己当初对父亲的承诺,“自立并补贴一些家用”。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六年。这种奋发向上、吃苦耐劳而又恪守信用的品格,他坚守了一生。而兵工学堂化学专业的学习,则为他一生的事业开启了最初的源泉。
化学专业的高材生,汉阳铁厂小试牛刀
从兵工学堂毕业之后,吴蕴初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他被恩师杜博推荐到汉阳铁厂做化验师。这份工作收入稳定,清闲易操作,在别人的眼里算得上是一份很好的门路。然而,二十岁的吴蕴初,此时想要的并不是安稳的生活,即便是锦衣玉食也填充不了自己内心一腔的报国梦。于是,1915年的冬天,他在“实业梦”的驱使下,离开汉阳铁厂,前往天津,准备参与筹办硝碱公司。可惜,事与愿违,等他不远千里赶到天津时,得到的却是“股东们不干了”的消息。这时的吴蕴初已身无分文,苦不堪言。
此时的汉阳铁厂决定试制在国际上用于筑炉的效能很好的矽砖与锰砖。可这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厂内的技术人员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理出头绪。无奈,他们向刚从天津回来的吴蕴初发出了邀请。
吴蕴初是踌躇满志的,虽然他并未研制过此类化学物质。可凭借化学知识与素养,以及自己执着的性格特点和强国之梦,他接下了这个担子。吴蕴初的选择是对的,那个黄浦江边卖苦力的少年的倔强劲儿在这个二十五岁青年的体内再度重现。他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总结技术条件……。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刻苦钻研,终于亲手试制了矽砖与锰砖,这在中国人之中,还是首例。
顿时,吴蕴初声名鹊起。开始有一些厂家邀请他入伙或者与之合伙做生意。汉阳兵工厂聘他为制药课的课长,还授予少校军衔。同时,他接受了汉口燮昌火柴厂的老板宋伟臣的邀请,与之合办一个硝碱公司,由宋伟臣出资,他出技术并任总工程师兼厂长,利用兵工厂的废液生产氯酸钾。
二十五岁的吴蕴初身兼三职,开始在自己希望的道路上跨越有力的步伐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悄悄诞生了。
微小颗粒引发创业灵感,巧妙“邂逅”资深投资者
在外货中找出创业点,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21年的中国和世界都是那样的动荡不安。吴蕴初和刘鸿生共同创办的新炽昌牛皮胶厂面临着山穷水尽的境地。刘鸿生另创新业,吴蕴初一人难以抵挡企业衰势。他开始在外货中寻找机会。
研究之后,他选中了日本的原包装产品“味の素”。这种产品最容易得利,因为它是人们一日三餐中很理想的调料。有钱人的山珍海味需要它,吃不起山珍海味的广大贫苦百姓也需要它,一碗素汤,一碟儿青菜,只需放上那么几粒,就似魔幻般产生了奇效。然而,想要做这个微小颗粒的生意,首先必须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这个时候吴蕴初的化学素养又派上了用场。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这小小颗粒的研究方法了。
没有实验室,就在自己的家里研制;缺少助手,自己的妻子来担任。三十岁的吴蕴初在创造和钻研方面丝毫不减当年的激情。他要把“味の素”中最关键的哥罗登酸钠提取出来,再加工制作,做成优质的“国产”化学调味品。这个化学专业的高材生,终究是值得骄傲的,经历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把晶莹剔透的小颗粒捧在了手心里。
有了成功试制的小颗粒,如何才能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呢?资金、厂房还有设备开始困扰他。吴蕴初明白单凭自己的力量,要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到市场中,实在是太难了,他必须要找到一个可靠的合伙人。
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王东园成为了他在寻找合伙人的道路上的一个合适的人选。如何使他注意到自己的这颗微小的小颗粒?聪明的吴蕴初选择了“欲擒故纵”。他坐在“聚丰园”里,细细品味着自己的小颗粒带来的美味,还频频咋舌,惹得王东园忍不住上前探问。“你尝尝”,吴蕴初微笑着将东西推荐给这个精明的推销员。果不其然,王东园品后赞不绝口,连声叫好,知道吴蕴初乃是炽昌的厂长后,更是惊奇不已。两人相谈甚欢,在听到吴蕴初叹息缺乏资金时,王东园主动提出介绍他的老板张逸云与之合作。
张逸云是一位宽厚热诚的实业家,他爽快正派、有胆有识。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决定共办一个生产如同“味の素”一般的调味品厂。于是,调味之精华“味精”、佛手为图标的“天厨”诞生了。
好风凭借力,天原天盛齐诞生
天厨厂从几颗微粒变成了大厂,为他的股东们特别是为吴蕴初创造了可贵的财富。这些财富在吴蕴初的支配下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佛手味精大量生产,自然所需原料也随之猛增,这也就越发显出原料的重要性了。吴蕴初制造味精的原料,主要是面筋,其次是盐酸。面筋的来源,除纺织厂供应外,还有自己的淀粉厂,都是就地取材,数量上也能得到保证,是不成问题的了。主要的不成问题,次要的有了问题,也就上升为主要了。当时国内根本没有生产盐酸的厂家,国内用盐酸基本上靠从日本进口,价格自然十分昂贵,日商也往往用此钳制中国的民族企业。正因为这样,早在1926年吴蕴初就很想办个电解食盐厂生产盐酸,为国家增添个化学工业项目,摆脱日商的钳制,甚至将日货挤出中国。但当时因制酸耗费的资金太多,他那时只是想想罢了,要去做却丝毫没有经济能力。如今,有“天厨”做后盾,办厂的条件已具备了。
有了自己的盐酸,不但自己用起来方便保险,节省资金不说,还可以挣脱国内一些厂家所受的日货控制与盘剥。有此种种,吴蕴初便决心将电解厂办起来。可是做起来也不容易,尽管理论上已经掌握,可是理论到实际还有段距离,但是吴蕴初决心办起来,金钱他毫不吝惜,投到科学实验里,失败了也值得,精力也是如此。于是他便开始收集材料研究了起来。或是痴心感动了上天,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出现了:越南有个法国人办的盐酸厂,由于经营不好,刚刚倒闭。一闻此信吴蕴初抓住良机不放,当即上路,千里迢迢地赶到了越南的海防,亲自仔细地考察了那个厂的设备状况,对那些机器的性能、使用期等要点一一做了确认:电解槽是美国产的,机器是法国造的,在当时称得上一流,且使用时间也不长,产品的质量也基本上与日本的相当。自是更加喜出望外。经与那法国人磋商,以九万银元的价格购下了这全套设备。机器尚未到达时,吴蕴初便先期赶回,迅即集资二十万,在上海周家桥购置了地皮,建起了厂房。还是厂名先行,因其是为天厨味精厂提供原料的,故吴蕴初为它取名为“天原电化厂”。且“天原”还有天府乐原之解,响亮而吉祥。
然而,天原盛装盐酸的“盐酸甏”是日产。价格昂贵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抵制日货不彻底,如味精,必须全部原料都能自产自给才行。可生产耐酸陶,也不是很容易的,不像一般改变一下工艺就可的新式陶制品,那要有科学研究的参数在内的。吴蕴初硬是凭他的化学基础与曾制过矽砖、锰砖的经验很快地“啃”下了这块“骨头”。于归国的当年,即1934年即着手实施;在龙华济公滩购了地皮,亲自带人由厂房到设备全部自行设计制造出来;聘请了曾多年从事制陶业的李思敬担任厂长。几个月后,1935年初,便正式投产了。窑炉是新式的,机器是搅拌挤压机,原料是取自天然的著名的宜兴陶土,整体生产方式为半机械半人力的组合。初始时月产量为二十至二十四吨,产品除满足天原的需用外,还销往国内的化工厂与军工厂。厂名仍是吴蕴初的巧思,以产天原产品盛器为因,取做“天盛”。当诸多游商打快拳似地逐利于浅层经营时,吴蕴初立足长远,出发点高出一筹,踏踏实实地构筑着基础化学工业。不断向深层探求,以“天盛”又为国家填补了一项化学陶器的空白。天厨——天原——天盛,如同化学的连锁反应方程式一般,互为动因与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天字号系列。
达者兼济天下,尽心效家邦的味精大王
天原天盛成立之后,吴蕴初又相继创办了另外两个天字号的化工厂“天利和天山”。此时的吴蕴初已经不再是那个受祖父格外怜爱的孩童,也不再是黄浦江边那个卖苦力的少年,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实业家和化学家。他的坚持和勤奋,成就了他一生的梦想,抵制外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
1928年,天厨厂为他和他的同伴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标准,这个清贫出身的实业家毫不犹豫地拿出资金组建了“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自任董事长,研究化工产品与接受化学研究的项目委托,兼培育化工人才。随后,研究所又与“中华化学工业会”合并,吴蕴初为副理事长。
1931年.他又积极成立了“清寒教育基金委员会”,由他拿出五万元作为基金,聘请几位化学界人士为委员。同时又在沪江大学化学系设立化学奖金,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投资捐办了理化教室。由基金会主持每年对大学化学系一年级学生与高中一年级学生分别考试,从中选出十余名优秀者发给奖学金,发给相当于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费用,标准三百元。获得这种奖金的多为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有的因一直保持在校的优异成绩,这种奖金只于一年级时获准资格便可一直领到毕业。为了鼓励寒门学子,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专利所得,并以此为乐。
1933年,张逸云病故。可惜这位智达见明又宽厚的企业家不寿,而子女又因纨绔而骄奢,堕入了“富不及三代”的悲惨逻辑之中,恣意挥霍了起来。天厨几乎被其掏空一半,吴蕴初为顾全大局,于1935年将天厨改为有限公司,清产作价,资本已由1928年的十万增至二百万(利润分红在外)。在吴蕴初的主张下,由这两百万之中,提取出二十万元,即总资本的十分之一,一律以新公司股票的形式依照进厂先后与所得薪水累计数按比例发给每一个职员与工人。早在1928年,吴蕴初就主张“放弃专利”,此举更是将那可观的一大发明权报酬献给了社会。
内战爆发后,吴蕴初谢绝了蒋委员长的“经济部部长”的承诺,在上清寺的和桂园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1950年,吴蕴初由香港乘船抵达重庆,几天后在钱昌煦的引荐下在中南海拜见了周恩来。
吴蕴初回上海不久,就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工商联副主任以及化学工业同业工会主任委员;不久,又增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总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这个出生于1894年的江苏嘉定的“细娃贵崽”,成了总理口中以及人民心中名副其实的“味精大王”。(编辑/晴川)
吴蕴初生平
大事纪年表
1891年 出生于江苏嘉定
1901年 考取“童生”
1905年 考进上海广方言馆
1906年 考入上海兵工学堂
1911年 从上海兵工学堂毕业,到上海制造局实习
1912年 实习归来,进汉阳铁厂,1915年离开1923年 重返汉阳铁厂,试制成功矽砖与锰砖
1923年 创办“天厨”味精厂
1926年 将制作味精的方法公开,申请国际专利。这在我国也是首例。
1928年 出资组建“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
1929年 “天原”投产,主要生产盐酸、液碱、漂白粉。
1931年 主持成立“清寒教育基金委员会”
1935年 “天盛”诞生,为国家填补了一项化学陶器的空白。
1935年 天利”投入生产,解决氢气、硝酸、液氨的排放问题。
1937年 八一三事变后,迁至新疆天山脚下,建立“天山”,主要针对边防军的弹药、筑路、开矿的所需,以生产弹药为主的产品。
1937年 他代表中国以资源委员会的代表资格赴德全权谈判。不久,移厂重庆,又正式担任了资源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经济计划委员会委员。
1945年 接受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
1950年 由香港回到大陆。回上海不久,即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工商联副主任以及化学工业同业工会主任委员;不久,又增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总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
1953年 于华东医院病逝。
这是一组珍贵的天原历史照片
1944年5月,由中国氯碱工业元老吴蕴初先生创建,定名为“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宜宾工厂”。在抗战期间内迁时,以船运抵宜宾天原江边,靠人工肩挑背扛运到工地。
1943年11月——吴蕴初率人赴宜宾考察。在宜宾县白沙乡十三保蒋坝选定分厂厂址。
1944年5月——宜宾工厂建设工程破土兴工。公司总经理吴蕴初主持开工典礼。
1946年12月23日——本厂烧碱、漂白粉生产装置开车,标志本厂建成投产,生产能力为烧碱2吨/日,漂白粉3吨/日。
味精的产生
1908年,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东京大学的化学教授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带汤后突发奇想,试图找出这个汤如此鲜美的原因。半年后,。只要在汤里放一点点儿这玩意儿,立刻就能增加汤的鲜味。池田菊苗和铃木三郎合作,改进了制造的方法,开始批量生产谷氨酸氨,并为之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味の素。
1923年,一位名叫吴蕴初的中国人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他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推出了“佛手”牌味精。从此,味精进入了中国人的厨房,并随着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中华饮食文化永久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