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巡抚王化贞简介 王化贞是怎么死的?

浏览 19


  王化贞是明朝末年官员,是东林党首辅叶向高的弟子,后来为辽东巡抚,抵抗后金军队的入侵。后来因为广平之战的失败,作为主要责任人被朝廷缉拿问责。

  万历四十一年,王化贞高中进士,由户部主事转右参议,分兵驻守在广宁。在王化贞去广宁之前,当地的蒙古部落,经常犯边,有意南侵。王化贞去了广宁之后,用怀柔政策安抚了这些蠢蠢欲动的蒙古部落。因此朝廷对于王化贞在广宁的作用十分重视,使得王化贞得以在广宁站定脚跟。

  天启元年,后金攻打大明的力度加重。也是在这一年,辽东重镇沈阳、辽东首府辽阳相继被后金攻陷,辽东局势转危。当时朝廷有将王化贞调回来的意思,后来朱童蒙到东北调查回朝,向朝廷上奏王化贞在当地极得人心,不可轻易调动。在朱童蒙的极力劝说下,王化贞继续留守广宁。

  辽阳、沈阳相继失守后,王化贞建议发放百万帑金,优待蒙古人,让后金有所顾忌。王化贞这时候的想法是没有错的,虽然清朝之时,满蒙联盟,甚至在清朝初期,后宫女子多为蒙古人。但是在当时,蒙古与后金的关系并没有后面那么好,甚至有一段时间,蒙古和后金在争夺草原首领的位置。到了皇太极一辈的时候,才战胜蒙古,确立了草原霸主的位置。

  朝廷当时决定起用熊廷弼,又提升王化贞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如此一来,一个经略,一个巡抚,一个镇守广宁,一个镇守山海关,形成二虎相合之势。不过因为王化贞在广宁经营多年,还是比熊廷弼更有优势的。

  广宁原本只有一千名弱卒,王化贞招集散兵流民,得到万余人。并且凭借这些人,在辽阳刚刚失守的时候,守住了大家都认为无法保存的孤城。因为这件事情,朝廷对王化贞十分看重,将河西的战事交给他来办。

  王化贞主张部署将领,沿河设立六所军营,每营设置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各自画地分守。西平、镇武、柳河、盘山等要害地分别设立防哨。

  而熊廷弼却认为,明军力量本来就不强。如果照王化贞如此作为,兵力就更加分散。如果敌人偷渡而来,悄悄解决掉一营,那么后面的军营基本上就会节节败退,最终迎来大溃败。当前最重要的应该是集中兵力,牢牢守住广宁,只派出一些游击部队出城,让敌人不知深浅。

  明熹宗最终采纳了熊廷弼的建议,并且对他大加赞扬。这事儿放在王化贞这儿,就不高兴了。于是他像是赌气一样,将军事全推托在熊廷弼身上。熊廷弼为此,还专门上奏,请求朝廷警告王化贞不要借口有人节制而错失战机。

  就因为这件事情,王化贞将熊廷弼拉入了黑名单。此后虽不说处处与熊廷弼作对,但是也基本不怎么理睬熊廷弼。熊廷弼明明是经略,节制军事。但是因为王化贞在广宁根基极深,使得熊廷弼有些时候竟然连兵力调动都不知道。后来甚至因此,延误了战机。

  王化贞天生乐观,认为自己多年一来安抚蒙古,蒙古人必定为明军所用。所以对于是战是守的问题,更看重进攻。大概想的就是凭借蒙古支持和后金的内应(这个内应也是王化贞个人认为),一定能战胜后金军队。但是熊廷弼却不这样看,他认为蒙古虽然被安抚了,但是非我族内其心必异,不会真心实意的帮忙,更不可能愿意无条件给你卖命。所以熊廷弼主张防守,同时联络朝鲜,共同节制。

  两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间隙越大,对边疆的战局影响也就越大。到了后来,朝廷甚至有将二人调回的想法。当时首辅是叶向高,是王化贞的恩师,也就偏向王化贞这一边,熊廷弼不得不后退一步。

  等到后来王化贞集中兵力,锐意进攻。然而还不等有所成就,就被他认为的内奸出卖,最后狼狈逃窜,广宁丢失。熊廷弼得知这个消息后,只能将护送流民入山海关,也无法解救。

  广宁失守朝廷震怒,熊廷弼和王化贞都将被问责。在东林党人决定是否牺牲掉熊廷弼的时候,王化贞突然投靠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王化贞得以保存姓名,魏忠贤借此打击东林党残余势力,熊廷弼被传首九边。不过后来,王化贞还是在崇祯五年被问罪斩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