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孙承宗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死的?

浏览 10


  大明末年的时候,各种奸臣宦官络绎不绝,不过重臣将领也众彩纷纭,帝师孙承宗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他所制定的谋略,为大明王朝末年的延续和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堪称大明王朝栋梁之才,肱骨之臣。孙承宗发迹与帝王之师,地位逐步提升,深处内阁,又手握辽东军务大权,以至后来成为把持明朝末年朝政的走向和核心政策的决策人。

  孙承宗知人善用,选拔了一大批明朝末年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其中包括了后来的蓟辽督师,兵部尚书扥高级职位负责统领大明末年半数兵马的袁崇焕将军。

  他军事眼光极为毒辣,在接手辽东边务后,立即看出被传首就边的熊延弼在军事改革上的错误,从而仔细研究,细心考证,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明朝当时明王朝国情,又有利于军事打仗的军事改革政策。使得辽东边防军士上下为之一清,战力大大提升,以至于只要辽东有孙承宗在,满清军队就不敢来犯。他清军士,整边务,修宁远城,备军需,御敌于外,一手缔结了护得大明王朝的关宁防线。

  这样一个传奇帝师,他的才能远在崇焕之上,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家,却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硬伤,那就是过于圆滑。

  因为圆滑,他在魏忠贤一步一步向朝政大权伸出爪牙的时候,刻意忽视,导致魏忠贤最终掌控朝政,独揽大权,到了他都无法抗衡的地步。

  因为圆滑,他在阉党冤枉袁崇焕的时候,明明史那个唯一可以拯救袁崇焕的人,却因为不做没有把握的事,容忍皇帝冤杀袁崇焕。

  并不是说孙承宗的这个性格不好,而是他这种性格不适合乱世,乱世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因此他错过了许多次,能将历史改变的机会。

  孙承宗有不世之才,他能文能武,能料理政务,也制定军事战略。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又熟知官场之道,但是因为他圆滑,所以他不敢。

  孙承宗,本来有很多能力挽狂澜的机会,但是他都错过了。如果他平息了阉党,保住了袁崇焕,甚至只是抓紧自己的权力,只要做成了一件,一切都有可能变得不同,可惜错失了这样的机会后,他再也不能抵抗历史的洪流了。69岁时,在大凌河战役失败后,他彻底告别政治舞台。

  后来再次被起复,可是那个时候的大明的结局已经注定了,已经76岁的他能做什么呢?

  已经76岁高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与之血战。三天后,城破被俘。多尔衮听说抓住了孙承宗,想到他的一身之才,希望为自己所用,于是亲自来劝说。孙承宗不从,拒不投降。有清军向他索要金银,还喝到:“狗臊奴,不知道天朝有个没有金银的孙阁老?”最后因为宁死不降,被清军活活勒死,全家五十余口人也一同壮烈殉国。

  孙承宗死的壮烈,死的凌然!《明史》评价他:“承宗以宰相再视师,皆粗有成效矣,奄竖斗筲,后先齮扼,卒屏诸田野,至阖门膏斧鑕,而恤典不加。国是如此,求无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论纷呶,亟行翦除。盖天眷有德,气运将更,有莫之为而为者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