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治疗手段日益多样化,疗效也较前有较大提升,但对于中晚期肿瘤患者而言,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疼痛、发热、白细胞减少、呕吐、脱发等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实,用中医特色治疗对缓解上述不适,疗效突出,可供参考。
穴位注射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目前选用的药物主要有胃复安(甲氧氯普胺)、爱茂尔(溴米那普鲁卡因)、黄芪、华蟾素、氯丙嗪、654-2(山莨菪碱)等,选用的穴位主要为足三里、内关、中脘等。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腹胀、失眠、烦躁、乏力等不同症状,可选择相应的药物和穴位进行治疗。
隔姜灸适应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及白细胞减少者,临床症见面色白或萎黄,乏力,恶心呕吐,纳差食少,精神不振,舌质淡,苔白或白厚,脉细无力等。
取穴主要有大椎、双膈俞、双肺俞、双脾俞、双胃俞、双肾俞。方法如下:①制备直径约3厘米的圆锥形艾柱;②准备厚约0.5厘米,直径>3厘米,并扎有孔眼的生姜片;③病人取俯卧位,将生姜片放在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艾柱,每个穴位灸3-4壮,以患者可耐受为度,防止烫伤。每日1次,9-12天为1个疗程。
上述治疗可提振阳气,改善患者免疫力,达到防癌抗癌的效果。除隔姜灸外,还包括督灸、隔药物灸、隔盐灸、温针灸等一系列特色治疗。
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将中药膏贴敷于患者体表或穴位上的一种方法,其剂型有膏贴、饼贴、叶贴、皮贴、花贴、药膜贴等,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行气消痞、提脓祛腐、避风护肉的作用。但是,现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膏贴,因为膏贴富有粘性,不易脱落。
本法适用于浅表肿块、癥瘕积聚、肺痈、疮疡、躯体痛,同时也可用于哮喘、高血压、偏正头痛等症的治疗。如用如意金黄散及紫草油膏对疼痛、肿块及药物外渗静脉炎、灼伤等有很好的疗效。
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刘培民
(戴秀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