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 治则益气养阴方药

浏览 8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肿块、梗阻、肠瘘、肛门病变以及发热、贫血、体质下降、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中医古典医籍中无克罗恩病病名的记载,根据其症候表现可分属于“腹痛”“泄泻”“积聚”“肠痈”“肛痈”“肛瘘”“血证”“虚劳”等范畴。 克罗恩病的治疗首先要辨寒热:腹痛得热痛减,大便清稀,完谷不化为寒证;腹痛得寒痛减,大便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周脓液稠厚,肛门胀痛灼热为热证。其次要辨虚实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隐隐,痛时喜温喜按,肛周脓液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属虚证。第三辨气血:腹部积块软而不坚,胀满疼痛为气滞。最后要辨血瘀:腹部积块明显,硬痛不移为血瘀。 典型病案 何某,男,28岁,2011年9月1日初诊。诉因反复腹泻腹痛3年,加重1周前来就诊。2年前因腹痛、腹泻入院,经医院诊断为克罗恩病,住院治疗1月后好转出院。每年8~9月间发作,2年来反复发作3次。现患者神疲乏力,腹泻腹痛,每天行7~8次脓血样便。恶凉食、怕冷、纳差。舌淡暗苔白脉沉弱。 患者曾于2010年9月1日肠镜示:全结肠多发性溃疡。2011年8月2日肠镜示:克罗恩病(活动期)。 诊断:热毒血瘀、气阴两虚型腹痛(活动期克罗恩病)。 治则: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蒲公英30g,川连10g,白头翁15g,红藤15g,荷叶15g,木香10g,太子参20g,玉竹20g,干姜10g,砂仁10g,甘草10g。14剂。水煎服,1剂/日。 2011年9月15日二诊:大便次数减少至3~4次/日,仍觉疲乏无力,加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继服14剂。 2011年10月2日三诊:每日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已无脓血,但不成形,纳呆,舌苔白腻加藿香15g,焦三仙各10g。继服14剂。 2011年10月18日四诊:大便次数1~2次/日,偶尔腹痛,怕冷,加补骨脂15g,肉豆蔻10g。继服14剂。经随访未再复发。 本方看似以大队苦寒清热解毒药为主,但实际上主旨是以补气养阴为根本目的。患者腹泻7~8次/日,标症较重,因此以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红藤清热解毒,活血,祛肠之内风;川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白头翁为治热毒血痢之要药。此四味治标,目的在于控制住腹泻次数。荷叶利湿升阳止血,木香辛苦温燥,为治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太子参、玉竹清补气阴;砂仁、干姜既佐制蒲公英、川连、白头翁、红藤之寒性,又可温脾止泻。全方标本兼治,初诊重在治标,因其神疲乏力,舌淡脉沉弱知其非热证,乃泻下日久,气津两伤,则在大队清热止泻药后佐以温热的砂仁、干姜取其去性取用之意,清补气津使阴液得充,津能载气,津液充则气有所依。 按:久泻之人多虚,不可用过猛之药,恐其肠胃受损,应缓图之,首先当以补气津为要,以复其元气。标重可先治标,但必佐补气津之药,待标证得控,再视其寒热变化随证治之,方能收效。因此二诊加大补气之药量巩固其正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偏于治本。标本兼治,但重在激发人体正气,使人体发挥自愈功能。(张美英 寇子祥)

来源:中国中医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