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冻疮 民间小偏方

浏览 8

  当遇到天气寒冷、潮湿或冷暖急变时;当患者自身的皮肤潮湿、末梢微血管畸形、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时;当缺乏运动、鞋袜过紧及长期户外低温下工作时,人体局部皮肤的小动脉发生收缩,久之动脉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淤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从而生出冻疮。

  在中医学上来说,由于冻疮患者大多体质阳虚,故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而久之肌肤便会失去养分,导致阴寒久伏于脉络。因此,冻疮的复发率很高,往往“一年生冻疮,年年生冻疮”,所以对付冻疮的关键在于预防。

  长冻疮除了天气寒冷的原因外,和血液循环也有密切的关系。进入冬天后,人体的活动量相对减少,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减缓,特别是手背、脚趾、耳廓等末梢循环部位容易产生瘀血引起局部组织坏死,造成冻疮。所以预防冻疮的最好方法就是促进血液循环。

  生活起居

  防寒保暖是首要。外出时需戴手套、口罩、围巾、耳套等防寒保暖用品,保证不被寒邪侵袭。

  手脚部保暖很重要,选择手套袜套时应选择保暖、透气、大小合适的手套袜套,保证穿得暖和,又不会因手套袜套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冷水(摄氏10度左右)、热水(摄氏38度左右)交替侵泡,使皮肤增强耐寒能力,改善血液循环,对预防冻疮有很大的作用。

  加强日常体育锻炼。例如慢跑、爬山、跳绳、跳舞等。

  对于容易长冻疮的部位可以选用摩擦产热的方法。利用每天的空余时间,轻轻搓揉皮肤,直至皮肤微热为止。这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微循环障碍,达到“流通血脉”的方法。

  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冻疮主要由寒冷之气所伤,系阳气不达、阳抑血凝、经脉涩滞、血行不畅而成,治疗方法应以寒者温之、结者散之,采用温阳通络、活血化瘀的食物和药材,效果较好。

  如可适当吃点大蒜、生姜、辣椒等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食物;可多吃羊肉类暖身食物,可以让身体暖合起来;具有理气、通络的白萝卜,可使全身气血舒畅,以减少冻疮的发生;每天睡前一小杯红酒,不仅可以预防冻疮,还可以使皮肤变得更加细腻有光泽。

  党参、黄芪、桂枝、当归、丹参、干姜、红花等中药也具有调节血行、经脉的功效。

  民间小偏方

  进入寒冷冬季,应注意全身及局部的防寒保暖,早戴手套,鞋袜要温暖宽松,保持皮肤干燥。饮食方面要以充足的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为主,保证身体有足够的热量。民间有一些小偏方,对于治疗冻疮也有一定的疗效。

  1、在洗手或者洗脚的时候,往水里扔上两个辣椒,这对预防冻伤的效果很好。因为辣椒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功效。经常用辣椒水洗一洗,能起到很好的防冻作用,尤其是在东北、西北等高寒地区,寒风凛冽,经常容易被冻坏,所以在出门前用辣椒水擦擦耳朵,洗一下手,这样出门以后被冻坏的机率要小很多。此外,辣椒水还能起到抑制手汗和促进手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2、茄子秸、生姜片、大葱、烤热的白萝卜片等对于治疗冻疮效果显著。具体操作方法是将以上任意一种食物煎液熏洗患处。每天三次,每次十分钟。

  3、将老丝瓜烧成炭,研磨为细末,用猪油调匀后涂抹患有冻疮处,30分钟后洗净。每天一次即可。

  4、将羊油熬化,涂抹于患有冻疮处。涂抹后无需洗净,每天可多次涂抹。

  5、山楂去核捣烂,敷于患处,用纱布包扎3天,对于复发性冻疮有很好的疗效。

  6、将烧焦的柿子皮用蜂蜜或植物油调匀后外敷。

  7、最新研究阿托品、654-2等抗胆碱药物外用时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以654-2为例,具体操作方法是将654-2片研磨成粉状,混入常用的冻疮膏里外用,此方法治疗冻疮疗效颇佳。

  8、冻疮已形成溃疡时,应用5%硼酸软膏、红霉毒软膏或猪油蜂蜜软膏(猪油30%蜂蜜70%)涂搽溃疡处并用无菌纱布包扎。

  注意,有些方法适用于冻疮未形成溃疡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