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随 着经济快速增长、 工业化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日益上升, 故过敏性鼻炎中医药 治未病的探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病之所生, 不过 内外。 外因者, 天地之变, 内因者, 本气为病。 天地变 化, 气候异常, 水土不和, 人不应之, 病固为患。 然人 之病生, 皆由脏腑, 脏腑充盛, 病无所惧, 故治病者, 必以人为本, 摄身者, 调体质之偏, 阴阳平和, 纵天地 变化, 以何忌惧。 故笔者愿基于经典文献, 由天、 地、 人三因分析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之因, 以析摄生御身 之则。
先立其年,以明其气
五运过及、 六气胜复, 则天气变化, 脏气应之, 腑气不衡。 木运不及之年, 燥热之气流行, 润降之气 不力, 气逆于上, 鼻病乃生,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 言: “岁木不及, 燥乃大行⋯⋯心气晚治, 上胜肺金,白气乃屈, 其谷不成, 咳而鼽” [1]113 。 金运不及之年, 炎火流行, 克灼肺金, 其政不行, 凉降无权, 病于衄、 鼽,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 “岁金不及, 炎火乃 行, 生气乃用, 长气专胜, 庶物以茂, 燥烁以行, 上应 荧惑星。 民病肩背瞀重, 鼽嚏, 血便注下” [1]114 。 太阳 属水, 寒藏之性, 纳藏阳气, 闭藏万物者也。 太阳寒 水司天之年, 阳气内藏, 闭郁化热, 伺机而发, 上扰 清窍, 鼻息不利,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太阳 司天, 寒气下临, 心气上从, 而火且明⋯⋯鼽嚏, 喜 悲数欠” [1]122 。 天人化一, 运气自然往复, 脏腑为之不 衡。 中有燥、 火偏胜, 实邪逆上者, 亦有阳长不及, 虚 不收降, 火浮于上者, 故过敏性鼻炎发病与运气变化 导致的内在阳气不和密切相关。 明晓运气, 和利阳 气, 则病成可愈, 未病可防。 时节更替, 阴阳往复, 运气变换, 天气不同。 太 过之年,顾其所胜, 司天之季, 晓其所过, 升降之 时, 顺其发藏, 则真气内守, 病安从来。 火气流行, 炎火上攻, 久则鼽、 衄变生, 御以涵敛、 清泄、 越而 发之,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言: “少阳司天⋯⋯ 鼽衄渴嚏欠⋯⋯岁宜咸, 辛宜酸, 渗之泄之渍之发 之” [1]128 。 燥气流行, 气结不降, 阳热不平, 火灼肺 金, 先以收藏、 苦泄、 辛散结滞, 如《素问·六元正纪 大论篇》曰: “阳明司天⋯⋯鼽衄⋯⋯岁宜以咸以苦 以辛” [1]126-127 。 总之, 运气有风、寒、 燥、 火之别, 观其寒降温升以调其过则一, 所谓“以凉用温, 以 温用凉” 是也,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 “观 气寒温以调其过⋯⋯用热远热, 用温远温, 用寒远 寒, 用凉远凉” [1]128 。用药味以御身, 应四时杜未 患,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 “所以圣人春夏 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 之门” [1]3 。 四时之变, 升、 浮、 收、 藏, 阴阳圆转, 环 环相关。 夏火不洪, 宣通不及, 则冬藏无源, 九窍失 煦, 如《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 图说》曰: “升极则降” [2]9 , 故鼻鼽好发于冬春, 实 关乎四季。 顺春升、 夏浮, 应秋降、 冬藏, 则阳气得 长、 以藏, 不虚、 不越, 阴阳和谧, 机体康然, 如《素 问·金匮真言论》言: “冬不按跷, 春不鼽衄” [1]6 , 《素问· 水热穴论》 言: “冬取井荥, 春不鼽衄” [1]92 。
纵观, 谨于天时, 先立其年, 以明其气, 因时御身, 因时制宜, 鼻鼽 “治未病” 之要也。 如《素问·六元 正纪大论》所云: “先立其年, 以明其气, 金木水火 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 则天道可 见, 民气可调, 阴阳卷舒, 近而无惑” [1]125 。 先察其地,以明其性 天时有四季之别,五脏以应之,地域有南北 之分, 六腑以和之。 如《灵枢·九宫八风》言: “风 从北方来⋯⋯内舍于肾⋯⋯风从东方来⋯⋯内舍 于肝” [3]115 。脏腑各有其性, 方位亦有其偏殊。 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东方生风⋯⋯西方生 燥” [1]9 。 西方之域, 燥气偏胜, 金政不平, 清降不行, 滞结于中, 忤逆犯上, 则咳、 衄、 鼽为病, 如周铭心教 授发现随着西北燥证病变程度的加重, 常年性变应 性鼻炎患者症状有加重的趋势 [4] ; 东方之地, 风气偏 胜, 肌腠不固之人, 受而病之, 风性轻扬, 犯于阳位, 九窍痒而不利。 故医之治鼽, 同病而异治, “机” 因方 位不一也,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 言: “黄帝问日: 医之治病也, 一病而治各不同, 皆愈何也?岐伯对日: 地势使然也” [1]19 。 五方五域, 皆可病鼽, 明水土之异, 和以五味, 调以五药, 则脏腑应之, 地人相合, 百病 不生。 地域不同, 寒温有别, 人存其中, 体质殊异, 故 调理不一,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书: “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 而嗜咸⋯⋯故砭石者, 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 金玉之 域⋯⋯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 之域也⋯⋯故灸焫者, 亦从北方来” [1]19 。 东方临海, 其地好 “风” , 其人表虚, “风” 邪易中, 痒、 疹之疾好 发, 固表御风以调; 南方之人, 其地势低, 其气偏热, 阳浮于上, 虚寒于下, 肺受热灼, 卫气失源, 鼽、 嚏好 发, 收敛固下以养, 如《医学源流论·五方异治论》 言: “人禀天地之气以生, 故其气体随地不同。 西北之 人, 气深而厚⋯⋯东南之人, 气浮而薄” [5] , 《素问· 五 常政大论》 言: “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1]121 ; 西方沙砾, 燥气主之, 凉降无权, 结滞中焦, 燥火逆上, 痒、 痛、 不通易生, 凉降开通以和, 如《圆运动古中医学·燥 气病》 曰: “缘秋燥之时, 大气中已降入地下之火, 忽 然逆升, 与凉降之金气抵触⋯⋯金火裹束, 遂燥结于 中气之间⋯⋯以开散之” [2]112-113 ; 北方地寒, 寒收太 过, 阳郁化热, 伺极逆上, 好犯九窍, 散郁清热以调, 如《素问· 五常政大论》 言: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 所谓同病异治也” [1]121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 “寒政大举, 泽无阳焰, 则火发待时” 。 纵观, 先察 其地, 以明其性, 因地御身, 因地制宜, 鼻鼽 “治未 病” 之要也。
先辨其体,以明其质
五脏不藏, 六腑过泻, 则脏腑不衡, 九窍为之不 通, 肢体为之坏败, 寿禀因之而夭。 肺居上焦, 开窍 于鼻, 但其气虚或冷, 则开合之机不利, 鼻道不通, 如 《灵枢 · 本神》 言: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3]20 。 脾处中央, 宗气源之, 以灌四旁, 以养九窍, 如《灵 枢 · 邪气脏腑病形》 言: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 嗅” [3]10 。 但其气弱, 生化无权, 五脏失养, 清窍失聪, 则为不闻、 不明、 不听, 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 “脾为孤藏, 中央土以灌四傍⋯⋯其不及, 则令人九 窍不通” [1]31 。 肾为水脏, 主于收敛, 封藏之本也。 其 气和, 其脏固, 则阳气内守, 精液收藏, 外邪弗犯。 其气偏衰, 其脏失固, 则阳气外散, 精液不守, 逆肺 犯窍, 鼽嚏时作, 如《素问·宣明五气论》 言: “肾为 欠为嚏” [1]40 。 肠者, 肺之表里, 下之魄门。 和则一气 流通, 闭则逆浊上犯, 肺气失降, 而见清窍混浊, 九 窍不通,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 言: “头痛耳鸣, 九 窍不利, 肠胃之所生也” [1]49 。 是故虽有外邪、 贼风致 病, 总在乎真气不守耳, 即人体脏腑不和与鼻鼽发 病密切相关, 如《素问·本病论》曰: “谓之虚邪贼 风, 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 从来” [1]1 。 运气变化, 地域区别, 风、寒、 燥、火不一, 若 人之正气充实, 虽脏腑应自然之变, 尚可协调而不 致病, 倘真气内虚, 人受制于天地之变, 协调不利, 则气行不圆, 阴阳失和。 故虽谓 “因时、 地制宜” , 总 归于脏腑内病, 必察人之本身, 须因人制宜也。 鼻鼽 欲作, 虚于肺、 脾、 肾、 肝, 实乎胆、 胃、 大肠。 肺气 虚寒者, 调以温肺散寒, 津液布散, 气息通利, 安病 鼻塞, 如《圣济总录·鼻塞气息不通》 [6] 载人参汤主 肺风上攻, 鼻塞不通, 方以人参、 茯苓、 蜀椒温肺补 虚, 麻黄、 黄芩、 羌活宣降肺气, 通利鼻窍; 脾气虚 弱者, 和以健脾升清, 则浊阴自降, 九窍以养, 何患 不通, 如《东垣试效方 ·卷二》 [7] 载姜附御寒汤主中 气不足, 善嚏, 不闻香臭, 方以干姜、 人参、 升麻、 柴 胡温升脾阳, 半夏、 羌活、 藁本等降浊通窍; 肾阳不 足者, 御以温补肾阳, 则阳气和煦, 清升浊降, 无病 涕、 泪, 如《顾氏医经·卷六》 [8] 载羊肉天真丸主虚 者鼻鼽, 时流清涕, 方以羊肉、 人参、 苁蓉、 当归、 山 药温补肝肾之阳, 黄芪、 白术等温卫阳之虚; 肝阴虚 者, 和以柔肝养阴, 则内风自平, 火气敛降, 无患痒 塞, 如《三因极一病方论·卷五》 [9] 载苁蓉牛膝汤主 肝虚为燥热所伤之鼻鼽, 方中以肉苁蓉、 牛膝、 熟地 黄滋肝肾之阴, 白芍、 当归、 甘草专补肝之阴血, 木 瓜舒筋以缓肝急。 一脏不衡, 调其盛衰, 脏腑兼夹, 视其主因, 审分度寸, 复其圆环。 纵观, 先辨其体, 以明其质, 因人御身, 因人制宜, 鼻鼽 “治未病” 之 总则也。
总结
病源于 “三因” , 病实成于本气。 “先立其年, 以 明其气” 、 “先察其地, 以明其性” 、 “先辨其体, 以明 其质” , 则百病无患。 以人为本, 调其体质之偏颇, 顺 五运六气、 地势水土之变化, 大道简也。
参 考 文 献
[1]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2]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 黄帝内经灵枢.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4] 刘浩.西北燥证(新疆)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 的关系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05
[5]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4
[6] 赵佶敕.圣济总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20
[7] 李杲.东垣试效方.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0
[8] 顾允若,宋爱人.顾氏医经.苏州:苏州文新印书馆,1934:80
[9]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66
【作者】 胡瑶; 陈旭青; 周龙云; 严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