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陆南山,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我国中医眼科领域里探索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先驱。祖籍浙江省宁波市鄞县,四代从医。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仁济医院中医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 陆南山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结合多年临诊经验,所提出的“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新学说,独具见解。他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擅长中西医眼科,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他使用眼科仪器检查眼底病变,并进行生化检验,充实了中医诊断手段,促使中医眼科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发表论文20 余篇,著有《眼科临证录》,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等,学术思想甚受眼科界的重视。 陆南山对眼病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主张中西医结合,应用现代眼科仪器结合中医四诊来诊治病人,运用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在诊治眼科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之处,屡见奇效,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 发展五轮学说,瞳神未必属肾 中医眼科除了基本理论中的阴阳、藏象及经络学说外,还有五轮和八廓学说。陆南山认为,一个中医眼科医生若不明五轮,则如盲马冥行,临诊不会有明确的路径方向。他提出:五轮学说迄今有千余年历史。虽然期间有不少发展,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学说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是现代眼科医师的重要任务,应把中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加以研究作为一种责任。例如传统学说认为“瞳神属肾”,虽然可以用补肾阴的益阴肾气丸来治疗内眼疾病,但不能治疗眼底的所有病变,眼底镜诊察技术为眼底疾病的辨证创造了条件。 察病合参四诊,基于科学化检查 陆南山强调,“四诊”中问诊为首。为了使问诊全面,他专门编了一首“眼科十问歌”,兹录于下:一问视力二问泪,三问羞明四问眵,五问疼痛六问时,七头八身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大小便兮兼饮食,儿痧妇经在何时,阴阳虚实辨分明。 陆南山认为,眼科诊疗中望诊也特别重要,每一个眼科医师只有掌握现代眼科检查方法,方能明确病变情况,做出精确判断。他非常强调两方面的眼科检查:一是利用现代化仪器,包括眼底镜、裂隙灯、视野计、眼压计等常规检查工具;二是使用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法、视觉诱发电位,以及视网膜电流图等详细检查病情。对于眼科血证患者,他还要求做各种生化检查以区别糖尿病、高血压或血液系统等疾病的可能。 立法谨守病机,辨证不尚分型 陆南山认为,眼科疾病的治疗,也应“治病必求于本”,要求“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但要有“证”有“病”,有按证立方,也有一病专方,绝不能“对号入座”。 陆南山治病必定要探明机理,根据疾病发展的病理过程及病人特定病情,脏腑、气血、痰湿情况做出诊断立法。如角膜炎是分型很复杂的疾病,极不易掌握,他抓住角膜炎是由外邪所引起而逐步入里这一线索,进行辨证治疗。对于“静脉周围炎”眼内出血,他抓住发病者多为青年男性,相火过旺的特点,认为该病的发病因素与相火有关,无论临床证候多复杂,治疗只需从养阴液、清相火着手。 疗内障寻端委,调理应注重脾胃 陆南山对于金元四大家的学说颇有研究,尤其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他认为,内眼病的致病因素,多数由于五脏功能失调引起,五脏所致眼病,可以一脏独病,也可以数脏同病,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脾、肾两脏。这是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的缘故。 陆南山比较强调脾在内眼病中的作用。他的理脾方法有健脾益气、健脾渗湿、健脾化痰、健脾生津、健脾养血、健脾养心、健脾抑肝、健脾补肾、健脾散火等。这些方法来源于内科特别是东垣学说,但具体应用时,不可完全照搬内科的相关学说。不能仅仅认为健脾就是“增进食欲”或是“补益脾气”,应着眼于一个“动”字,即要求促进脾气的运化功能,所谓“补脾即是运脾”便是此意。 对于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等局部组织水湿停滞的疾病,他认为,除加入泽泻、猪苓、楮实子等利水渗湿药物外,可佐以陈皮、桂枝等药促进水液流通。对于角膜后壁沉着物及视网膜有渗出物者,可加入少许化痰药物。对于晚期疾病,因久病入肾,调理方向要转移到以肾为主。 拓展理论 服务临床 陆南山善于化裁古方,扩大古方的应用范围。特介绍具有学术代表性的3个经验方以及眼科外用药配方,以供后学借鉴、参考。 通脾泻胃汤加减方治疗角膜溃疡 方剂组成:生石膏(先煎)15克,知母6克,麦冬6克,玄参9克,茺蔚子9克,防风3克,生大黄4.5克,黄芩3克,谷精草9克。水煎服。本方具有清阳明炽热之功效。临床上用于主治胃有郁热,眼眵难开,内生虚肉,眵泪胶凝。此中医所称的“黑睛凝脂翳兼黄液上冲症”,现代医学称“角膜溃疡兼前房积脓”。本方系通脾泻胃汤去天冬加石膏组成,方中用生石膏、知母清阳明热邪为主药,麦冬、玄参、黄芩养阴清热,生大黄润肠通便,茺蔚子、谷精草明目以除目赤翳障,防风疏风清热。若凝脂翳见浮嫩者,则加龙胆草。陆南山根据《灵枢·经筋》“阳明为目下纲”,以及经络学说中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两侧经眼内角而入承泣和四白穴,从而推断前房积脓的病因系阳明热盛,方用清热泻火之剂,取“釜底抽薪”之意,腑气相通,炽热随之下降。 五苓散加味治疗青光眼 方剂组成:生石决明(先煎)15克,白术9克,苍术6克,茯苓12克,猪苓6克,泽泻9克,楮实子9克,桂枝3克,陈皮6克,菊花9克。水煎服。本方具有平肝、健脾、利湿之功效,临床用于主治脾虚水湿上泛于眼内,眼压升高。本症见眼胀头痛,视物模糊或视野缩小,甚则视力丧失,中医谓“瞻视昏渺”“青盲”等症,现代医学称“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本方系由五苓散加味组成。方中茯苓、猪苓淡渗利水为主药,白术、苍术健脾燥湿,泽泻利水渗湿,桂枝辛温通阳,陈皮、苍术行气燥湿,楮实子、菊花、生石决明清肝明目,平息肝阳。如患者有明显头痛、失眠、心悸、便秘等症,可随症加减。 配制外用药治疗外障类眼病 陆南山所研制的冰香散为纯中药制剂,治疗角膜炎具有疗效持久、停药后不易复发等特点,对治疗黑睛翳障(即角膜云翳或斑翳)及初期白内障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此基础上研制的退云散为中西医结合制剂,即将上述的冰香散10克与地塞米松13毫克两药拌匀研细,密封装于玻璃小管内。其适用于后期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的治疗。他认为,地塞米松的优点是在消除刺激症状方面疗效迅速。把这两种药放在一起,能起到互相取长补短之作用。(吴星伟 整理)
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
浏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