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盲性眼病 应常查眼底 白内障年轻化

浏览 8

白内障是排在首位的致盲眼病。其中先天性的白内障,如未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及时手术治疗,这样的病人术后虽然会有部分的视力提高但很难有一个满意的视力。另外,随着人口增加和老龄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数量增多,此类患者通过手术大多可恢复到接近或达到正常的视力。

青光眼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也是全世界致盲的第二位原因,而且青光眼引起的视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后果极为严重,因此预防青光眼盲十分重要。建议近视眼度数在600度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眼科检查。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眼病,因黄斑部受累视力严重障碍而失明。通常双眼发病,极少数为病例为单眼。目前尚无有效疗法。晚期低视力者可试戴助视器。

角膜病各种外界损伤因素,包括感染、外伤、变性等,可使透明的角膜出现灰白色的浑浊,导致视力模糊、减退,严重者甚至失明。在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有上百万人因角膜病而失明。

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疾病包括视盘至视交叉以前段的视神经的疾病,病变晚期可导致视神经萎缩。重在早期发现,治疗原发病。

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易发生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可导致视力损伤和失明。

眼底结构包括视神经、视网膜、视网膜动静脉血管、黄斑等,全身活体血管唯有眼底可见。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各种眼病以及内科病和神经科的疾病。以下5类人群需要定期做眼底检查。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当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使眼底视网膜上的血管、主要是动脉血管发生改变,出现小动脉壁硬化,视网膜上会出现水肿、出血、渗出等,严重的可导致视神经乳头的改变。通过检查眼底来了解高血压的发展程度,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的判定是有意义的。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后期多会出现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通过眼底检查,可以早发现并及时给予诊断和治疗。

肾炎、白血病、贫血、心脏病、急性传染病等疾病患者这些疾病都可能引起视网膜血管的改变,造成眼底出血和玻璃体积血。妇产科常见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也可通过眼底检查来了解其轻重程度,甚至帮助决定是否需要中止妊娠,以保孕妇的安全。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尤其是颅脑疾患,也需要通过眼底检查来观察视神经乳头的改变,以此为诊断颅内病变提供可靠依据。如脑水肿、脑出血、脑肿瘤、脑炎以及脑血管畸形,都可能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通过眼底检查反过来可以帮助诊断上述疾病。

55岁以上人群老年黄斑变性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眼底黄斑部疾病,可导致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下降及丧失,早期症状不明显,极易延误治疗,是发达国家50岁以上人群中致盲的主要原因。因此,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每年应做一次眼底检查,及早发现和预防老年黄斑变性。

陈先生一直觉得自己身体不错,50多岁的人饭量大、食欲好。他还有一个心爱的大搪瓷水杯,一天得喝个四五杯水。近些年来,他偶尔感觉视物模糊,但未当回事。上个星期五早晨一觉醒来,陈先生突然发现双眼什么都看不见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可把大家都吓坏了,在家人的陪同下陈先生到医院检查,这才发现其实自己早就患有糖尿病,但一直未予以重视及治疗。而这次的失明正是由于糖尿病引发视网膜病变,双眼视网膜出血导致的视力丧失。

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它还是身体健康状况的“天气预报员”。很多眼病不止来源于眼球本身病变和外伤,还可能源于全身病。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让我们来了解究竟有哪些全身疾病可引发眼部症状,甚至失明呢?

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都可直接影响视网膜血管。3-4期高血压眼底病变可以导致眼底出血渗出、视力急剧下降。

糖尿病糖尿病引发的眼部并发症很多,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都是性眼病,它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人群的视力杀手。

颅内病变很多颅内的病变能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视力,部分病人也是由于视力下降、视野变小后到眼科检查才发现颅内的原发病灶。如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以及一些脱髓鞘性颅内疾病都可以引起视力、视野的丧失。

产科疾病妊高症可以出现血压升高、蛋白尿或水肿。病情严重者会产生头痛、视力模糊甚至全身性痉挛、昏迷,危及到母亲及孩子的生命,需要及时终止妊娠。而有些孕妇即使终止妊娠后也会出现永久性的视力损伤,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可以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低下甚至正常,导致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可以在甲状腺病变的基础上合并眼球前突、复视、斜视、视力下降、失明等症状。

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能引起视力下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很多,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有的免疫病在眼部表现为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视力逐渐下降甚至丧失;有的引起眼表的改变,干燥加重,使眼睛畏光、干涩、视物模糊。

在这里提醒大家,全身的疾病可以导致眼部疾病的发生,影响视力;而眼部的病变很多时候也会提醒大家身体出现了其它健康问题。因此,注重对眼部的定期常规检查,既能保护视力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这个世界,也能起到早期筛查全身疾病的作用。

白内障多发于55岁以上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的退行性病变,而其他因素也会加速白内障的到来,导致一些40来岁的人提早患上白内障。其中光线的影响是重要诱因。

引起白内障的“光线元凶”主要是红外光,红外光会造成晶体的浑浊,白内障的形成是因为晶状体浑浊所致。

红外光主要存在于发热的光,如白炽灯、浴霸、电暖炉、电烤炉等,若长时间使用这些产品,就会加速白内障的到来。此外,还有一种近紫外光,也可造成白内障的发生,这多见于高原地带、受日照强烈的地方。

要延缓白内障的到来,避免强光的直接照射很重要,若要使用发出红外光的产品,至少要离光源1米左右。此外,还要避免可见光和紫外光对眼睛的直接照射。

可见光会对视网膜造成损伤,如看日食,会对视网膜造成损伤。年轻人喜欢玩手机,可手机屏幕当中的蓝光,特别是鲜艳的屏幕,最容易损伤视网膜。建议把手机屏幕调暗一点,或使用防护眼镜,不要长时间盯着电视、电脑、手机,更不要关灯玩手机。

紫外光波长比较短,穿透力浅,但会对眼睛最表面的角膜造成损伤,如电焊的射线,可造成角膜上皮的破坏;还有“雪盲”,在雪地里因为太阳光(紫外线)强烈,也会造成角膜的损伤。要避免紫外光对角膜的损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不要直接看紫外光。

在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从确诊起,就已患有眼部并发症了,只是早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而不易察觉,以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产生严重后果。以下措施,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和尽早治疗。

▲严格控制血糖。严格长期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根本措施,是早期预防的关键所在。血糖值波动幅度大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几率要比血糖值平稳者高出很多。同时,伴高血压者还要严格控制血压值。

▲戒除不良嗜好。糖尿病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戒烟限酒,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和高脂肪的食品。要注意适当的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脑力劳动者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阅读、使用电脑等造成的视疲劳,从而尽量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

▲定期眼科检查。借助仪器设备,医生可以在患者出现视力异常之前及早发现眼部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有效保护视功能。

▲药物干预。糖尿病眼病一旦确诊,即要根据病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有眼底出血时,可用安络血、芦丁、安妥碘等。也可用中药益气养阴、活血化淤来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