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为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重病。崩漏为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崩为暴下不止,漏为淋漓不断,二者表现不一,病因病机大致相同,互为影响,轻重有别。古人有“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之说。陕西省中医医院辛智科教授从健脾益气,调节脏腑与平衡阴阳气血入手,以脾胃为中心治疗崩漏,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辛智科治崩漏的经验总结如下。 对发病机理的认识 中医认为,崩漏的发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严重失调造成的,其主要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功能失常而致。 《素问·阴阳别论》有“阴虚阳博谓之崩”之说,《金匮要略》有妇人“漏下”之载。《景岳全书·妇人规》对其发病机理认为是“先损脾胃,次及冲任”及“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崩中因脏腑伤损,冲任气血俱虚致也。”《妇人秘方》云:“妇人崩中之病皆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中气统摄无力,血海不固,产生崩中漏下。《妇科玉尺》更明确指出:“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故崩漏的治疗宜调理冲任,脾胃为先,兼顾于肾。《妇科玉尺》将崩漏病因概括为:“究其源有六大端,一由火热,二由虚寒,三由劳伤,四由气陷,五由血瘀,六由虚弱。”从临证所见,病因诸多,以虚损占其多,血热、血瘀次之。 辛智科认为,崩漏之病,病机复杂,互相交织转化,交替发作,耗损气血。从中医辨证而言,崩漏之证,多为虚损,兼及他证。脾肾虚损、冲任失调为本质,火热血瘀多为发病过程中兼夹之证。脾不统血,血不归经。久病及肾,肾阴不足,水火不济,阴阳气血失调,可致血热妄行,即使火热作祟,亦多为虚火,非实火也。瘀血阻滞胞宫,致血外溢而下。以虚损为主,虚实相间,此乃崩漏病机关键之所在。 辨证施治的特点 首重脾胃,补气益血 辛智科治崩漏,紧紧抓住其病机特点,从调理脾胃入手,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具益气、生血、统血、运化之功能。若脾胃受伤,中气虚损下陷,统血失司,血不归经,漏下自成。治当补气健脾、升阳举陷、摄血补血并重,以达气旺血止。脾气旺盛,水谷精微化而为血,气盛固摄有力,崩漏自然康愈。因此,调治脾胃是崩漏病整体治疗中的中心环节,应予重视。对面色无华,气短懒言,乏困无力,小腹下坠,出血不止,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弱者,辛智科常用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重用生黄芪40~50克,以补气生血,少用甚至不用行气走散之品,如川芎“久服则走散真气”。 久病补肾,兼理气血 辛智科认为脾胃虚弱是气血不足的根源,久崩久漏,气血不足,身体亏虚,必然累及于肾,而致肾阴不足,甚至阴损及阳,肾中阴阳失衡。肾主精,精血互化;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福祸相依。崩漏所致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手足心热为常见之症。所以,补肾滋阴、益气养血在崩漏治疗中期及血止后,应予以及时应用。健脾益气、补气止血、补肾滋阴,先后有别,轻重不一,相机而施,但不可偏废。补肾常用熟地、桑寄生、续断等滋而不腻、补而不燥之品。 详辨虚实,分清主次 崩漏为病,病程长,易反复,往往气血同病,多脏受累,人体各异,表现不一。中医治疗,需详辨虚实,分清主次。简言之,虚则脾肾多见,实则以血瘀、火热而现。本质为虚,实亦多,为虚中夹实。中老年以虚为主,青年以虚中夹实为多,单纯实证者少之。所以治疗过程,当以补为主,兼及他法。气虚当以补中益气汤、固气汤、当归补血汤为首选,若兼阴虚火旺,合用二至丸;若瘀血作祟,用逐瘀止血汤加减。《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若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当以补为主。”《傅青主女科》云:“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傅青主女科》又云:“然单补气则血又不易生,单补血而不补火,则血又必凝滞,而不能随气而速生。”以上条文所言其间的用药辨证关系及哲理,值得临证深思和效法。 补涩相兼,寻因求本 崩漏为病,淋漓不尽,耗气伤血,当务之急,当固气止血,以存正气。止涩之品,虽取效一时,不失为应急之举,心中应有数。辛智科临证应用健脾益气止血之剂,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止血常用生地炭、地榆炭、仙鹤草等,亦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阿胶等,以达补气健脾、涩血固摄之功效。《傅青主女科》论补气固气之品时言:“其最妙者,不去止血,而止血之味,含于补气之中也。”用药时应细心体会。 辛智科认为,大凡崩漏之病,致病因素多,当有虚实之分,血热血瘀之别,标本缓急之殊。赵养葵《邯郸遗稿》认为“崩漏有血虚、有惊忧、有怒气、有热搏、有劳伤”之分,临证应详辨细审,寻因求本。当今临证治疗,应借助现代医学诊断技术,明确诊断,区分病变性质,注意排除器质性和恶性病变,以便判断疾病轻重、缓急和预后,取长补短,为中医施治提供借鉴和帮助。着眼弄清病因,求之于本,综合施治。急则补气健脾止血为先,血止则补肾固本为主。 清热化瘀,用药精巧 辛智科认为,崩漏病人,多因出血较多,热随血泄,气随血耗,虽见有热,多为虚热,切勿妄用清热凉血之品。临床常选用桑叶、生地炭等,既能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本草经疏》云:“桑叶甘寒,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正如《邯郸遗稿》所言:“凡治崩漏宜大补气血与养脾胃,微加镇逐心火之药以治之,补阴泻阳其患自愈矣。”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若血瘀引起崩漏,多时间长,瘀阻胞宫,血不归经,淋漓不断,并伴有血块、腹痛,舌紫暗。选用止血又能化瘀的药物,如大小蓟、蒲黄炭、三七等,但不宜用时太长,中病即止。止血尚易,消瘀甚难,化瘀宜缓。著名妇科专家朱小南善用少量熟地炭治崩漏,以达清热凉血、化瘀导滞之功,推陈出新,引血归经,能行能止,极有卓见,应予继承。 病案举例 白某,女,52岁,2015年1月10日初诊。 患者月经来潮,淋漓不尽20余天,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面色黯黄,疲乏无力,经水淡红,偶有小血块,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治宜补益气血、止血补肾。处方:生黄芪50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熟地18克,仙鹤草20克,侧柏炭15克,棕榈炭15克,白茅根30克,升麻6克,益母草15克,香附12克,桃仁12克,5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二诊(2015年2月1日):患者服上药后出血止,诸症减轻,未再服药。但仍有腰酸疲乏,恐其经来后再发作,前来就诊要求服药巩固,在原方基础上加杜仲15克,续断15克,继服12剂,早晚各1次。服药后月经来潮,量少,4天净。后随访,以后月经来潮未再发病,唯其又量少,因年龄正处绝经期,未再就诊用药。(李芳 王晓琳 郝宇)
辛智科治崩漏的经验总结
浏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