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痹证的发生,历代医家多从荣卫失和、风寒湿三气杂至、正气内虚等角度去考虑认识,而从经络脉气源流循行的角度考虑、认识痹证发生原因者则鲜有。因此笔者结合《黄帝内经》的学习心得,试从经络脉气源流角度来探讨痹证,以求正于贤哲。 脉气源流 脉气源流最早记载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对五输穴的描述中:“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即古人认为,经络之气发源于五输穴,由五输穴而出,循灌周身,如环不休。《针灸大成》中予以详细描述:“所出为井,井象水之泉;所溜为荥,荥象水之陂;所注为俞,俞象水之窬;所行为经,经象水之流;所入为合,合象水之归,皆取水义也。” 从五输穴的经气源流特点分析来看,五输穴中的井穴位处浅小,如水之源头初出,似木之萌;荥穴处,经气则逐渐增大,如水汇涓细之流,似星火燎原之势;输穴处,经气注入输出,由浅而深,经气较盛,而如土之敦德载物,升降出入为器;经穴处,经气畅流迅速,脉气更盛,畅旺盛大之中而欲含金敛之性;合穴处,经气则汇聚充盛而深大,如秋水之百川灌海,动而不居。如此,则脉气经过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最终“行至肘膝与经脉之血气相合也”(张隐庵语)。由此可知,循行于五输穴中的气血多在肘膝关节处内合于经脉,继续完成其体内的循行。 痹证 《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华佗中藏经》解释为“痹者,闭也”。《易经通注》中说:“气不达为病。”因此,广义上的痹证,应泛指一切痹阻不通之病;而狭义上的痹证则是指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关节所发之病。 对于痹证,在《素问·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此言论述了风寒湿之邪在痹证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其后又说“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则阐明了营卫二气在痹证发生中的作用,即荣卫失于和畅,血气不充,则筋挛脉痉,风寒湿邪侵入,从而导致痹证的发生。对于痹证的发病部位, 《素问·痹论》多以五脏痹和五体痹划分,然五脏痹现代多归于内科杂病,较少从痹立论诊治;只有五体痹仍划归于肢体经络病证系统,在临床上进行治疗。然临床虽有五体痹之分,但证之所见,痹证多发于四肢关节,患者或肘膝,或腕踝,或肩髋等关节出现疼痛、重着等变化,所以从关节部位的自身特点入手探讨,将大有裨益。 五输穴与痹证 肘膝、腕踝等关节,中医俗称其为“八虚”“十二节”等。八虚者,《灵枢·邪客》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脏。……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即在《黄帝内经》中认为,人体的几个大关节都是五脏元真之气所过,经脉血络所布之处,与五脏气血的联系十分密切,可以代受五脏的邪气,为五脏的外候;而八虚本身又为关节屈曲之处,体表虚陷之地,其气血薄弱,腠理疏松,易受风寒湿等外邪的侵袭,致使恶血留止、营卫不行,从而发生关节处的疼痛、重着等。“十二节”语出《灵枢·邪客》,是对人体周身十二大关节的统称,包括了人身左右肩、肘、腕、髋、膝、踝六大关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亦是同理。张介宾在《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一》注之曰:“大谷者,言关节之最大者也。节之大者无如四支,在手者肩、肘、腕,在足者髁(踝)、膝、腕(髋),四支各有三节,是为十二分。”说明了这十二个关节的重要性。而《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则进一步对关节的气血运行特点解释为:“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明言其是营卫易受阻滞之处。 综上可知,人身关节是营卫气血流通汇聚之处,由于五输穴多在于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其气与营卫相随,循行伴合,如微阳之初萌,易损易折,为气血流注出入的要道。一旦风寒湿外邪欺凌,则微阳弱气易于伤折,此时受邪如持器受物,易致气血运行不畅,营卫失职,而与邪气相合,发为痹证。 由此,我们也可从脉气源流的角度来探讨其治疗。如明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就提出:“人之疾病,由外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必服药乃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认为中药外用刺激五输穴中的脉气运行,使之通贯,不与邪气合,从而治疗痹证,且效果优胜于内服中药。另外,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难经·六十八难》又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而热,合主逆气而泄。”说明采用针灸推拿的方法,在五输穴中选取相应的肘、膝、腕等关节附近的荥穴、输穴等通调气血,并借五输穴各自的脉气特点来调和营卫,通关过节,达到“针石缘而去之”(《素问·五脏生成篇》)的效果,也为痹证治疗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刘签兴)
关于痹证的发生从经络脉气源流循行的角度考虑
浏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