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 内外合治补清兼施

浏览 8

作者:周信有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   再障属于中医“血证”、“虚劳”和“虚损”范畴。按中医辨证,可分为阴虚、阳虚、肝肾阴虚、脾肾两虚、气血两虚等不同证型,从临床表现来讲,主要有贫血、发热、出血三个方面。不过,上述证型的临床表现,都是以气血两虚为基础的,发热与出血是在贫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认清病机,在治疗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制订出针对性较强的施治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不为疾病复杂现象所迷惑。   抓住本质——培补脾肾,调和气血   再障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血液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重度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根据中医辨证,该病属气血两虚,其基本证候表现为头晕、心悸、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神疲等气血不足之征象。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造血组织。中医认为,营血的生成主要与脾肾的功能有关。肾藏精,主骨生髓,而精血同源,故肾气不足,肾精亏损,则骨枯髓减,血无生源;脾主运化,摄取水谷精微,化赤为血,故脾虚失运,则生化无权,血无以生。因此,治疗再障,宜从调补气血入手,而调补气血,从其根本上来讲,又离不开培补脾肾,而培补脾肾,应以培补脾肾之阳为先,正所谓“阳生阴长”“阳化气,阴成形”“生化之机,则阳先阴后,阳施阴受”。在治疗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说,后世医家李中梓指出:“补气在补血之先……而养阳在滋阴之上”,这就说明对于气阴阳虚损不足的治疗,应以温阳益气为先。临床上,通过温补脾肾阳气,促进气化功能,则自能生精化血,填补有形之精血,以无形生有形。需特别指出的是,治疗再障所用之补阳益气之品,宜甘辛温润,切忌辛燥刚烈、助阳伤阴。   临证时,根据再障的基本证候,可把健脾益气之人参、黄芪、黄精与补肾助阳之补骨脂、巴戟天、山茱萸、鹿角胶等作为基本药物,运用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据实验观察,上述药品似对红细胞系统的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契合中医“阳生阴长”的理论观点。同时,根据“血以和为补”的原理,亦加入功兼补血和血作用的丹参、鸡血藤、当归等,这类药似有改善微循环、扫除病损处代谢障碍的作用。当然,所谓侧重温补脾肾之阳,并不是不重视滋补阴血。由于再障的发病机制是气血两虚,且多表现为阴虚内热之候;因此,在温阳益气的基础上,尚需根据伴随出现的不同症状,佐以滋阴养血、育阴潜阳之品,如生地、玄参、女贞子、枸杞子、桑椹、龟板、鳖甲等;但是,根据“阳生阴长”“阳施阴受”的气血阴阳生化之机,在治疗上必须把温阳益气之药放在首位,并且要贯彻于疾病治疗之全过程,不可因阴虚有热候而有所顾忌。   扶正祛邪——内外合治,补清兼施   再障发热,一为本病引起,多表现为低热,系气血两虚,气虚阳泛,阴虚内热所致,治当甘温益气,滋阴养血,以治其本;一为外邪内侵,一般表现为高热烦渴,饮水不多,常伴恶寒,此属内外合邪,虚中夹实,内虚是本,邪实是标,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与《素问·刺志论》所谓“气虚身热”,故其证候特点为:热势虽高,貌似盛候,但伴随出现的是一派气血衰微之象,如面色苍白泛红,困倦乏力,精神委顿,语言低微等。因此,对本证的治疗,宜内外合治,补清兼施。针对气血两虚,大胆使用甘温除热法,投温阳益气,佐滋阴养血,以治其本;再根据外邪内侵引起邪盛的证候特点,选用清解祛邪之品,以治其标,寓祛邪于扶正之中;切不可因邪盛对使用补药有所顾忌,贻误治疗。   在临床上,对再障感邪热盛之候,应用人参、黄芪、补骨脂、山茱萸等甘润温补和生地、玄参、女贞子、桑椹等甘润滋补之品,再根据病情,选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连、黄芩、山豆根、板蓝根、牡丹皮等清解祛邪之品,标本兼治,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机体正气恢复,营血再生,抗病能力增强,方能抵御外邪,不再出现发热之象。   分清标本缓急——灵活运用补益药和止血药   再障出血与再障发热一样,也是在贫血的基础上发生的。其出血机制,系气虚不摄,血不循经。贫血是本,出血是标。一般在临床上,遇到突然大出血或各类慢性出血,热象不明显且无外邪者,仍应抓住疾病本质,培补脾肾,益气摄血。但要在上述培补脾肾的方药内加入相应的止血药,如阿胶、龙骨、牡蛎、赤石脂、白及、生地炭、侧柏炭、地榆炭、仙鹤草等。如系外邪内侵,邪热炽盛,阳盛乘阴,血热妄行,则必须把治疗的重点放在止血和祛邪方面,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板蓝根、犀角、生地、牡丹皮、大蓟、小蓟、侧柏叶等。总之,治疗出血,当分清标本缓急,灵活运用补益药和止血药。(周信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 整理)


相关文章